帕金森氏症檢查法 可偵測兒童癌症

神經母細胞瘤是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由於病灶容易轉移與擴散,存活率偏低,台大跨校性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將原本使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到這類兒癌患者身上,有助於透過影像,在身體各部位發現神經母細胞瘤的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敏感度高達96%,得以提高治療成效。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許文明(左)表示,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提供了一個診斷與追蹤的標靶,得以精確掌握腫瘤的變化,圖右為患者。(攝影/張雅雯)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許文明(左)表示,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提供了一個診斷與追蹤的標靶,得以精確掌握腫瘤的變化,圖右為患者。(攝影/張雅雯)

/>▲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許文明(左)表示,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提供了一個診斷與追蹤的標靶,得以精確掌握腫瘤的變化,圖右為患者。(攝影/張雅雯)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頭外固態腫瘤,好發於嬰幼兒,每年約有30位新診斷個案,由於超過半數的病童在診斷時,已轉移到骨骼或入侵至肝臟,因此治療效果不佳,統計顯示,若是1歲以上的轉移性神經母細胞瘤患者,5年存活率僅3成。
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表示,神經母細胞瘤在既有的影像診斷上,不論是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最大的限制就是無法知道腫瘤的活性,也影響到治療成效。為了提高存活率,台大跨校性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進行研究,將原本美國使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到這類兒癌患者身上,臨床試驗發現,精確度能大幅提高。
曾凱元醫師說明,神經母細胞瘤的細胞裡面有一種很特殊的酶,這個酶的縮寫是AADC,當檢查注射進去氟多巴,遇到這個酶會轉變成氟多巴胺,得以累積在腫瘤細胞裡,再透過正子掃描攝影,就能找到腫瘤;即使腫瘤轉移到骨骼或內臟,也能順利追蹤到病灶。

台大跨校性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將原本使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到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身上,可找出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攝影/張雅雯)
台大跨校性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將原本使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到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身上,可找出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攝影/張雅雯)

/>▲ 台大跨校性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將原本使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到神經母細胞瘤患者身上,可找出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攝影/張雅雯)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許文明表示,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提供了一個診斷與追蹤的標靶,得以精確掌握腫瘤的變化,不過卻不適合發展成標靶藥物,因為這項分子標靶若一旦消除,反而會增加患者日後罹患帕金氏症的風險,讓兩個原本沒有關聯性的疾病成為共病。
這項研究成果,今年1月已獲刊於國際醫學影像雜誌《核子醫學期刊》,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為了讓神經母細胞瘤病童獲得更好的治療,將向衛生署提出申請,希望讓這個放射藥品儘快於臨床使用,屆時也會引用美國的數據,讓國內帕金森氏症患者,也能運用這項影像技術來診斷與追蹤。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