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格曼:德國貿易順差拖累全球經濟

德國官員對美國大發雷霆,不僅是因為默克爾的手機被監控的事情。眼下讓他們怒火中燒的是,美國財政部有關外國經濟與貨幣政策的報告中出現的一個(長長的)段落。在這段文字中,美國財政部提出,德國龐大的經常賬戶順差——可大致評估貿易均衡的指標——是有害的,給「歐元區以及世界經濟創造了通貨緊縮的傾向」。

德國人憤怒地指出,這種說法「莫名其妙」。「德國不存在什麼失衡,因此也無需對促增長的經濟和財政政策進行調整,」德國財政部發言人表示。

可是,美國財政部的表述是準確的,而德國的反應則令人不安。一方面,它意味着德國乃至歐洲的決策者依然不願直面經濟問題的本質。就這件事而論,全世界的決策者都是如此。另一方面,這種反應也表明,很不幸,當德國的經濟政策遭到任何批評的時候,該國的回應往往是高呼不公。

先來看一些事實。還記得「中國綜合征」吧?由於幣值低估,這一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一直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是的,中國的貿易順差依然存在,但的確已經出現了下降。與此同時,德國則取代了中國的位置:去年,世界上經常賬戶順差規模最大的國家不是中國,而是德國。而且,以順差佔GDP的比重來衡量,德國是中國的兩倍多。

迄今為止,德國已經在差不多10年時間裡連續保持了大規模順差。不過,德國的順差起初是與南歐國家的大規模赤字相對應的。大筆德國資本流入這些國家,因而歐洲整體而言尚能基本保持貿易平衡。

後來,經濟危機爆發,流向歐洲外圍地區的資本出現斷檔。債務國被迫——部分是在德國的堅持下——實施嚴厲的緊縮政策,讓它們的貿易赤字得以削減。但有件事不大對頭。貿易失衡的削弱應當是對稱的,即德國的順差和債務國的逆差應該一同收窄。可是,德國根本未能做出任何調整;西班牙和希臘等國的逆差全都下降了,而德國的順差並未滑落。

這對歐洲來講是件極為糟糕的事情,原因在於,德國的按兵不動放大了緊縮政策的代價。以西班牙這個危機爆發前逆差規模最大的國家為例。它得直面慘淡的光景,學會量入為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西班牙的整體失業率接近27%,青年失業率接近57%,這卻並非無可避免。德國的不作為是西班牙遭受苦難的一大原因。

完整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