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紀律能否解決歐債問題?

(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2011年歐債危機持續延燒,愈演愈烈。主導解決問題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堅持立場,要求接受援助的國家嚴格控制預算,形成德國式的紀律雖然不受歡迎,卻是負債國家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經歷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許多歐洲人對強盛又強勢的德國始終有戒心。德國在歐盟峰會上的強勢領導,難免招致不滿和猜疑。

負債嚴重的南歐國家,例如希臘,在嚴格控制預算和財政緊縮的要求下,更多人民生活難以為繼。面臨生活困境的民眾,除了對政府不滿,對德國也心生憎怨。

二次大戰後,戰敗的德國被分割佔領,一分為二,在國際政治上只能屈居一隅。不過,從1970年代開始,德國就逐漸展現它的經濟實力,產業生產力不斷提高,出口暢旺,外匯存底豐厚。

過去幾10年,德國的經濟起飛,被視為模範和標竿。1990年兩德統一,1999年歐元區形成。在有17個成員國3億3000萬人口的歐元區當中,德國是人口最多,國內生產毛額最高的國家(約佔歐元區1/4)。

在歐洲面臨空前的財經問題之際,經濟實力雄厚的德國,總是擔負最高的期望。經濟實力和國際上的期望帶來的自信心,也讓德國在參與和處理國際事務上更積極。

12月8日至9日,27個歐盟會員國舉行高峰會議,除了英國,17個歐元區國家及其他非歐元區國家,都同意制定德國堅決主張的財政協定(fiscal compact)。參與新協定的國家都必須嚴格遵守財政紀律,國家預算計畫必須提交給歐盟執委會。

這項長久之計的預算管控規定,可以防範未來再有歐盟國家陷入目前許多國家面對的赤字及無力償債的問題,可是並沒法解決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甚至義大利當下的償債問題。

除了嚴重負債國家,歐盟官員也認為發行歐元債券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手段,但德國總理梅克爾反對的立場始終未曾動搖。

自從歐元區爆發債務危機以來,不只是歐盟國家債券乏人問津,握有大筆債券的銀行也被拖入泥淖。最近包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主要金融機構都面臨資金調度的問題。

銀行緊縮銀根,對產業及市場消費也造成影響。許多歐洲財經專家都警告,更嚴重的是,金融問題可能演變成經濟衰退。

去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摩坦森(Dale Mortensen)最近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指出,目前歐元區危機最大的問題是它會導致銀行的資金緊縮,而業界如果貸不到款,對於經濟會有錯綜複雜的影響。

他表示,他可以了解德國堅持財政紀律的立場。他說,從長期考量,歐盟國家是必須有共同的預算政策;但是,還是應該有一些妥協的空間。

他指出,現在市場對歐債危機的反應可以說是陷入恐慌,而經濟落入負成長只會令預算的問題更嚴重。他說,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政府削減支出和減少解決失業問題的措施,導致經濟走下坡。

他認為,這是歐洲必須防範的情況。促進經濟成長仍是首要之務。10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