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寫毛講話 犬儒或平庸?「政治人格」惹爭議

中國時報【朱建陵╱綜合報導】 自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消息傳出後,關於莫言「政治人格」問題爭論,即不曾止歇。爭議之一是文學與政治是否相干?爭議之二是莫言一些引起反對意見的作為,究竟莫言是個犬儒型人物或平庸型人物? 莫言引起大陸內、外自由派人士強烈抗議的作為,主要有三。其一是抄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今年是毛澤東講話發表七十周年,包含莫言等一百名大陸當代作家及藝術家,在五月間共同抄寫這篇講話以資紀念。 但這篇講話的內容,是要求文藝為政治服務,是扣在大陸藝文界人士頭上的緊箍咒。參與抄寫的大陸藝文界人士因此被批評「奴顏婢膝」、「喪失骨氣」、「好了傷疤忘了痛」。 其次,大陸異議作家劉曉波(二○一○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九年底被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十一年。隔年被問及看法時,莫言說:「不太了解情況,不想談。」莫言被批評:「從沒有為中國良心犯說過一句話。」 第三,二○○九年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時,莫言拒絕與大陸自由派作家戴晴、貝嶺共同出席研討會。戴晴、貝嶺兩人都被當局視為眼中釘,莫言「體制內」、服膺當局領導的政治立場已然清晰。 批評者認為,「莫言」是一個以實際行動來「不言」的作家,他以沉默回應文明,是一個犬儒型知識分子。 但在製作莫言爭議專輯時,大陸入口網站《網易》指出,莫言的這些行為,充其量只能說明他在「氣節」上是個平庸的人而已,而庸人不是惡人。中國大多數的人,無論名人還是普羅大眾,不都是庸人? 關於文學是否應與政治相關,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對莫言的「政治人格」問題未置一詞。《網易》認為:文學獎不是選道德標兵,道德上的庸人、文學上的巨人完全有資格拿獎。 事實上,莫言的最新小說作品《蛙》也出現類似爭議。自由派論者認為,莫言在這本小說中表現出對大陸計畫生育政策的支持。但另有評論認為,莫言是藉著書中的主角,一個鄉村醫生,來詮釋小人物在大環境中別無選擇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