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地文化 就是最好的學習

探索在地文化 就是最好的學習

【記者黃文鈴桃園報導】自民國86年成立至今的義盛附幼,由於一群漢人老師的堅持,讓園內23名泰雅小朋友,從中班開始,深入學校附近的竹林,以日誌方式紀錄桂竹筍發成挺拔竹子的過程,了解竹子與傳統作物小米對於義盛部落族人的文化意義,小朋友並帶著老師一同保護當地母親之河宇內溪,守護曾一度絕跡又復育的苦花魚。義盛附幼因而獲得民國102年教學卓越金質獎。 102年度「校長領導暨教學卓越獎」11日於桃園展演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各縣市共15位校長獲領導卓越獎,26間學校入圍教學卓越獎,最後金質獎分別由幼兒園組「義盛國小附設幼兒園」、國小組「台北市大同區永樂國小」、國中組「台東縣寶桑國中」、高中職組「高雄市立路竹中學」榮獲。 種植小米桂竹 學習部落祭儀 國小與幼兒園組評審之一,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安明表示,此次入圍團隊特點為認同在地文化,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區。義盛附幼與獲得銀質獎的琉球附幼便是其中二例。 義盛國小校長劉筱惠解釋,幼兒園課程依季節來設計,剛入學先建立生活常規,冬天感恩季節是慶豐收,會安排感恩活動,春天是小米種植季、桂竹筍抽高的時節,秋天則帶著孩子到宇內溪進行環境教育。 ▲桃園縣復興鄉義盛國小附設幼兒園的教學團隊,強調在課程規劃中引導孩童去了解泰雅族的傳統文化與生活,並進一步培養出對部落的關懷與認同。(圖文/楊子磊) 已經在義盛附幼任職8年的吳岸芳指出,學校在98年開始將泰雅文化納入幼兒園課程,因為老師發現,部落孩子對於一般課本內容會有距離感,例如都市常見的交通工具部落根本沒有,所以將部落常見的竹子納入課程,帶著4、5歲的孩子去觸摸、嗅聞竹子香氣,同時記錄下竹筍長成竹子近3個月的歷程。 老師莊琬琦也指出,將課程設計更貼近孩子的生活,當孩子在學校學到小米、竹子等部落知識,會回家再問爸媽或阿公、阿嬤,得到答案再來學校討論,更能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學校也配合每年2月部落小米種植季,種植前請耆老祈福一年豐收,帶著孩子一起參與。 莊琬琦說,幼兒園裡的行政與老師都是漢人,對於宇內溪的歷史反而沒有孩子懂,他們除了請教母語老師相關祭儀與部落文化,也讓孩子帶頭擔任「護溪小尖兵」,到溪裡撿垃圾,保護苦花魚的家,最後也帶動部落社區居民、小學其他老師一同加入護溪行列,讓孩子儼然成為「部落小小公民」。 製作王船 了解琉球習俗 來自屏東縣琉球鄉的琉球附幼也將在地文化融入課程,當地3年一科轟動全鄉的迎王平安祭典,是在地人自小熟悉的文化祭儀。每年11月為期1個星期,熱鬧大街小巷。琉球附幼在舉行迎王平安祭典的那一年,讓幼兒園小朋友分成3組,分別負責王船、神轎、小廟,以紙箱為主體,搭建出一公尺長的王船。 ▲屏東縣琉球鄉琉球國小附設幼兒園的方案課程「歡樂迎王遛琉球」,讓孩子們以紙箱為主的材料去製作王船、神轎,並模擬王船繞境的活動,使孩子們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在地慶典文化。(圖文/楊子磊) 本身也是小琉球居民的校長蔡昌明說,從觀察、發想到實際製作都由小朋友自己完成,老師只是在旁輔助。有創意的小朋友將不要的曬衣架拆了,兩個輪子就裝在王船底下,外頭再彩繪上不同圖案。 不僅如此,僅僅才不到5歲的孩子,做好王船、神轎後,開開心心地從學校出發,扛著成品繞境到步行要花上近1小時的天南國小。老師江麗芬說,孩子一點也不怕苦,走這麼遠的路也不喊累。而藉由分組製作王船的過程中,內向的孩子和同學們討論也漸漸變得有自信,並非本地人的老師們,也因此了解琉球鄉特有的習俗與背後意涵,意外達成師生共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