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自由有競爭 文創才能感動人

--台商文創專題之四(中央社記者陳虹瑾台北12日電)「原創,一定得產生在非常自由的空間」,「不論尺度鬆緊,只要審查制度存在一天,創作者就不會覺得完全自由」。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榮譽會長李永萍點出台灣的文創優勢。

她指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核心在於原創精神;自由空間才可能孕育原創元素。而這裡所指的自由,不單指政治環境,而是整體社會的寬容度和氛圍,「政治不會惹麻煩、生活不會被排擠,愛怎麼表現自己都沒有問題」;而現在的中國大陸,完全沒有前述條件,「大陸在二、三十年內,取代不了台灣」。

她分析,就大陸現有的環境而言,內需市場較前幾年成熟,民眾開始有心靈消費、精神生活消費需求;台灣近年憑著原創性和品牌意識,打造精緻、成熟的文創內容與質感。「台灣有好的文創產品內容、大陸有市場,就是很重要的互補時機。」

即使各方對台灣業者進軍大陸充滿期待,李永萍觀察,文創產業涉及市場准入問題,相關議題在兩岸「還上不了談判桌」,而談到法律規定、實際產業邏輯和商業模式等課題,對台灣業者而言,仍有諸多障礙。

她舉例,台灣很多年輕人設計販賣「潮T」,大陸年輕人也很喜歡。曾有大陸網路購物業者主動聯繫台灣「潮T」業者,盼有機會合作。然而,台灣業者沒辦法配合營運,原因是「潮T」生產流程手工化,在台灣做設計,賣個200件就覺得利潤不錯,到大陸卻要準備上千、甚至上萬的量,還可能一下就賣光。

「兩邊的market size差太遠,小工作室要做文創,面臨的市場和台灣是截然不同的」。她直言,台灣文創看似榮景一片,但以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規模前進大陸,由於在台灣從未有大型資金調度經驗,也沒有雄厚財務能力,困難度可能比發展製造業還高。

此外,中國大陸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一直是個問題,許多台灣業者往往還沒得到好處,就得了一堆負面經驗,例如自己創作的產品還沒賣出幾件,山寨版早已滿天飛,「這些問題都是造成大家不想去的原因」。

中、小、微型業者知道中國大陸是機會、有市場,但是大部分的文創業者仍裹足不前。她指出,台灣內需市場有限,文創產業如果都不去大陸,就只能留在台灣、曇花一現。

李永萍舉例,台灣有智財權法院,政府若有心協助企業克服困難,應該要積極要求大陸建立專屬的「知識產權法院」。民間部分,台商可建立互助平台,讓有經驗的大陸台商成為投資人,協助打造文創品牌。

李永萍觀察,文化創意產業若少了競爭,創意就會顯得疲弱、甚至無聊,無法產生活力,也沒辦法感動人。

提到創意人才,她指出,不少有意從事文創的年輕人,最後多從事民宿或餐飲。

她強調,並非不鼓勵年輕人從事前述產業,而是認為台灣已擁自由環境,若再打開大陸市場,將刺激競爭。當大量文創人才有機會前往大陸從事設計、廣告、網路遊戲產業,可能就不用選擇回家鄉開民宿或做餐飲。也唯有如此,文化創意產業才有機會替台灣經濟注入一脈活水。

提到台灣相關產業人才的流失,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也有一番感觸。

「國人都認為是大陸廠商挖角,其實不完全如此」。他指出,以動漫畫、數位內容領域而言,大陸來台挖角的只是冰山一角,冰山最底下的,是台灣自己企業帶過去的人才。

杜紫宸觀察,不少人到了大陸2年,就會開始思考是否要在大陸「安身立命」。台幹會「呼朋引伴」,曾有台企說「被挖走一串葡萄」,其實是台幹考慮自身生涯發展等因素,做出不得已的抉擇。

他說,台灣企業若要成功留住人才,「拿薪資去比,總有比輸的一天」。他建議,若業者能提供符合生涯規劃的需求,甚至提供企業利益分享制度,將對留下優秀台幹產生正面作用。1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