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飲水安全 〈砷地圖〉提醒政府

改善飲水安全 〈砷地圖〉提醒政府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瑞士與中國科學家製作〈砷地圖〉,盼改善民眾飲水安全。砷是自然界的金屬元素,進入地下水層後,成為人類飲用水,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身體的負擔。來自瑞士聯邦水科學與科技學院(EAWAG)的科學家結合地理學和地質學,製作中國大陸的〈砷地圖〉,發表在最新《科學》期刊,未來可望藉此改善各地飲用水安全。 過去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與蘭陽平原,因砷汙染導致烏腳病盛行,研究指出,多與飲用深井水有關。而中國地區因工業化導致河川汙染嚴重,民眾也陸續改為飲用井水,進而產生烏腳病、皮膚癌等各種砷中毒案例。 根據《科學人》雜誌報導,無機砷進入人體後,會在肝臟轉化成單甲基砷酸,再轉變成雙甲基砷酸,然後經由尿液排出。在這過程中會產生氧化壓力,造成DNA突變或基因不穩定,因而產生癌症、血管病變,與多重器官衰竭,嚴重可能致死。 瑞士聯邦水科學與科技學院(EAWAG)的教授安妮特‧強森解釋,近年來,電子地圖盛行,民眾可透過電子地圖結合其他衛星裝置了解各地氣候、地理空間、土地使用、河川水域等訊息。透過這些資訊,並結合地質學與各類型岩石位置,就可以知道砷元素或其他毒素的分布。 《BBC》報導指出,經由強森與研究團隊製作出的〈砷地圖〉顯示,全中國約有1900萬民眾所使用的飲用水可能是含有毒素的。強森表示,大部份的潛在危險區域多為鄰近河流或盆地區域,且多為農業灌溉區。除了過去曾發生多起砷中毒案例的內蒙古呼和浩特盆地,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在四川省與東部沿海區域的省份都是潛在危險區。 透過〈砷地圖〉,研究團隊希望讓中國政府重視當地飲用水安全的問題,並以〈砷地圖〉作為改善現況的依據。當電子地圖上呈現紅色,代表該區域位於砷中毒警戒區,有關當局應盡速關切,而地圖上呈現藍色則代表中毒程度較小,但仍不可輕忽。 目前在中歐、南美洲、美國及亞洲都有砷元素汙染飲用水的情形,印度孟加拉甚至預估有約3500萬至7700萬人口的飲用水已遭到砷元素汙染,且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國家級的砷中毒警戒區。因此〈砷地圖〉不僅能在中國內地使用,也可依據各地的地質狀況,輸入相關數據,製作〈砷地圖〉,並改善民眾飲水安全。 圖說:中國飲用水砷汙染嚴重,科學家製作砷地圖,望能改善民眾飲水問題。 (Photo by laszlo-photo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