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觀 語言的透鏡
每年到了校內文學獎的季節,國文老師們便必須走下講台,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知搖身一變,成為專業的閱讀者與評論者,甚至是文學寫作導師。我對此事可謂頗有心得,甚至有點自負。但當我從K手上接過他準備投稿參賽的散文,心中卻是九彎十八拐曲曲折折,倒不知從何說起了。
K是這所男子高中的小高一,文學剛剛啟蒙不久,頗有初生之犢的勇敢,將半年多來在此龍潭虎穴闖蕩的心得寫成一篇兩千字的文章,希望我能加以點撥。面對那如鹿渴慕溪水的清澈眼神,我實在不願意潑他冷水,然而睜眼說瞎話又會滋長他錯誤的信心,違背我個人的堅持。兩難之際,只好旁敲側擊,先從邈冥之野烏何有之鄉開始談起:「話語即思想,看似輕薄無重,卻具有這世間最巨大的威力,移山倒海,涵容乾坤,摹畫人間有情,化成知識智慧。然而話語易逝,如漪淪流離水面,塵煙渙散風中,唯文字能留其痕,形其奧,返其本,還其真──這話你懂嗎?」
K被我這招唬得一楞一楞的,我心中暗笑,但面上不露聲色。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先鎮住場面,才好釜底抽薪:
「文字是散文的基礎,要經過鍛鍊才能發揮作用。我看你這篇文章欠缺錘鍊字句的工夫,只以日常語言敘述日常生活,可說是先天不足。至於後天嘛︙︙嘿嘿,那也不急著說了。」
K大約是第一次聽人這麼說,茫然不知所措,只好訥訥地問:「老師,那字句要怎麼錘鍊啊?你說我的文章使用的是日常語言,難道還有別種語言嗎? 」
我見K已然入吾彀中,可以乘此話頭順水推舟矣:「其實日常語言,並非真就是『日常』,但當你以日常的方式不假思索地使用它,世間名相就隱淪在日常之中,呈現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狀態。它看似飽滿,實則充滿意義的空洞‧‧‧‧‧‧」
K搖搖頭又點點頭,想必已經被我弄得頭暈腦脹了。我怕K就此放棄,連忙改變說話方式:「譬如你們使用顯微鏡,只要調高倍率,就可以清楚看見原本肉眼難見的微生物。日常語言就是我們的肉眼,文學語言則是心眼;改變倍率就是錘鍊,而寫作則是思維的過程。這一切都在語言中發生,也只能由語言來呈現,這樣你明白嗎? 」
「這‧‧‧‧‧‧好像有點難以理解‧‧‧‧‧」
看來K似乎不願意承認自己「程度」不夠,待我乾坤一擊突破他最後的防禦──正當我準備掛上陰險的勝利笑容,K突然又接著說道:「會不會是,寫作者的思想不僅僅存在於文章結構裡面,更存在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當中,所以人們才會用『精準』來形容文章的用字? 」
「對對對,」我有點驚喜:「語言如透鏡,如何使用取決於觀察與思索,以及寫作者想讓我們看見甚麼。譬如你身上穿著學校外套,如果我看見的是你精神頹靡,我會說你是『耷拉』著外套;如果我看見的是你重視這個學生的身分,我會說是『套著』或『包裝』。總之,如果眼力與想法沒有到這個深度,是使不出這些招的。」
「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可是老師‧‧‧‧‧」
究竟K對於寫作還有怎樣的疑惑?我又該如何見招拆招?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吳岱穎
一九七六生於後山花蓮,師大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全國學生文學
獎等。參加全國語文競賽,曾獲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著有個人詩集《明朗》、《冬之光》,與凌性傑合著《找一個
解釋》、《更好的生活》,合編《青春散文選》。
與孫梓評合編《國民新詩讀本》。現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