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嚴師 學生化被動為主動

斯巴達嚴師 學生化被動為主動

【記者鄭諺鴻專訪】全面禁止體罰之後,斯巴達式的教育手段已被視為落伍,可是,仍有這樣一位老師,堅持「每個孩子都是寶」的理念,採取嚴格手段,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彰化縣鹿鳴國中國文科老師楊志朗任教16年,以身教感化青春期的國中學生,為偏鄉孩子提供「愛之深、責之切」的閱讀教育。 養成孩子閱讀習慣並不容易,尤其在電視、網路充斥的數位時代,更要花上一番心思。楊志朗導入「斯巴達」式的紀律,他舉例,閱讀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時,一定會要求學生學古人一樣「圈點書」,畫重點,並抽問這本書的內容,讓學生能變畫邊記憶。 彰化縣鹿鳴國中國文科老師楊志朗,以身教感化青春期的國中學生。(圖/廖雲章 文/鄭諺鴻)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進入閱讀教學,他在16年前就把流行歌曲帶入閱讀教學;近年來也將音樂MTV融入課程,讓文學作品藉由戲劇張力及歌曲旋律,展現新風貌。楊志朗說,教到王維《相思》時,就搭配鄭愁予《相思》、王菲的《紅豆》,引導學生思考三者之間的關聯;利用流行歌曲教導修辭、四大句型,學生哼唱的同時也開始「讀」歌詞。當學生拿著歌詞跑來開始詢問時,他知道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收,開始主動學習。 親子共讀 家長也要寫心得 「閱讀不單僅侷限於學生,更要凝聚家庭力量,帶領家長一起進入閱讀世界。」楊志朗說,偏鄉許多家庭經濟並不優渥,部分家庭連三餐都有困難,沒有多餘經費購買課外讀物。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他推動「親子共讀」,在社區舉辦家長讀書會,每學期自掏腰包贈書給家長。他自己每週固定閱讀4本教育相關的書籍、雜誌,閱讀完畢加入部分內容,將心得彙整,讓學生拿回家給家長「閱讀」並寫下「心得」2百字。他認為,統整式的重點最省時方便,家長用最短時間即能了解當前教育的趨勢。 楊志朗笑說,剛推動「親子共讀」時,遭到很多家長抗議甚至抨擊,不解為什麼家長要寫心得?他曾十分受挫,但習慣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家長心得繳回率接近100%,且字數也超過很多,心得撰寫就像交流平台,而每位家長都是值得學習的範例。 楊志朗說,讀書的真諦是「愛人助人」,從2000年開始,他就捐出每個月薪水的1/6,在班上打造擁有2千5百本藏書的閱讀環境,不限制孩子看什麼書,班級書庫裡連笑話都有,帶領學生到書局挑選書籍,找出符合閱讀的書目,小說、散文、繪本。他常對學生說:「書不怕爛,怕沒人看!」班上的書籍代代相傳,每本書上至少有一次的圈點和眉批,看完別人心得再與自己對照,觀點跟視野會更開闊。 閱讀能力 一輩子受用 「千萬不要忽視偏鄉的孩子,適時引導能發揮出無限潛力。」在擔任導師的班級中,楊志朗要每個學生每週繳交主題剪報與心得,每個月在「臉書閱讀網」推薦中文書和英文書各1本,並說明推薦原因,他會親自上網批改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打開電腦不再盲目打電動或聊天,學會善用網路資源。若有閱讀障礙或無法在家靜下心唸書的學生,楊志朗甚至把學生帶回家,煮飯給他們吃,陪他們閱讀。 楊志朗強調,升學是無可逃脫的現實,但升學與課外閱讀絕對不衝突,課外閱讀能培養學生多元觀點。曾有家長擔心利用歌詞或MTV教學會影響學習進度,他認為,國中國文一次段考範圍約4課,平均10天可以教1課,MTV一首頂多5分鐘,就算放3次也才15分鐘,如果學生因而增加學習意願,為何不用呢? 「把閱讀變成生命中的技能,提升自己各項能力,不是為了成績高低。」即使位於偏鄉,楊志朗依舊堅持落實閱讀教育,培養學生隨身帶得走的能力,受用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