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失序的教室都市原青的格鬥天堂

中國時報【(執筆:白宜君)】 策畫:謝錦芳、白宜君 基隆七堵區長安社區內,每到放學時間,一座老式公寓裡頭,就會聚集30到50個從幼稚園到高二混齡的學童,他們不用付學費、自由進出,把功課寫得歡鬧喧騰。跟一般安靜的課輔中心截然不同,這裡的音量像是要掀了房頂,它叫做「格鬥天堂」。 「熱鬧是他們的能量,只是都市沒有空間承受與正視他們的歡樂需求。」在本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訪問中,基隆市失業勞工保護協會總幹事、格鬥天堂創辦人劉子茵向《中國時報》社長王美玉分享,捨棄主流成績標準、提供一個可以讀書、玩樂、「失序」的課後照顧中心,是「格鬥天堂」創立的初衷。 打造課後公共空間 「基隆過去港務發達,需要大量勞工,兼以生活負擔較輕,是許多花蓮、台東一帶原住民北上第一站,他們紛紛離開故鄉,到港都討生活。」長安社區內近千戶人家中,原住民約占1/7,其中以阿美族人數最多。 10年前,劉子茵來到基隆工作,發現不同於漢人小孩待在安親班,社區內許多原民孩子課後貪玩、不愛回家。原是處理勞資爭議的協會,轉而思考孩童教育才是勞工家庭中最弱勢的一環,於是,打造一個課後活動的公共空間便成當務之急。 寫好功課盡情玩樂 作為一個課輔場合,「格鬥天堂」聽起來霸氣又酷炫,「這是孩子自己取的」。劉子茵笑說,當年偶像團體5566「格鬥天王」這齣電視劇,讓小朋友為之瘋狂,也想要模仿取名,「但天王只有一個,這裡那麼多人!」言之有理,孩童才甘心易「天王」為「天堂」。 天堂中,寫功課不是唯一活動!原住民天生能歌善舞,每當功課寫完,就有人會帶頭唱跳,人群聚集時,還排隊發門票。孩子發動能量,大人從旁協助,「第2年開始,我們邀請黑手那卡西教他們籌辦音樂會,也請社區、學校的觀眾來觀賞」,成為年度盛事。 除了是唱歌的天堂,「格鬥」也是生活重點。從4個學生開始,孩童呼朋引伴,人愈來愈多,不但3位正職工作人員負擔不來,空間也愈發擁擠,孩童抗議「這邊人很多了,還有人一直來」,引發資源如何分配的辯論。 環島找回原民身分 劉子茵請孩子思考,解決人數膨脹的問題,並不是一開口就拒絕,「他們必須學習,並不是先來的就掌握較大的權力。」資源愈有限,愈需要開放、共享,還曾發生過刀切霜淇淋,讓每個人都吃得到的趣事。 待最久的第一梯學童,現今已是國高中青少年了。2013年,協會工作人員與9名青少年組成27天單車環島團,沿途參訪6個原住民部落,與活絡的部落文化交流,褪去都市中的壓抑,「找回原住民的身分」。 劉子茵欣慰,過去曾企畫教導青少年學習族語、十字繡,卻因與生活脫節,提不起勁;但環島後,青少年返家紛紛向父母學習編魚網、整地耕種等以前不願意接觸的技藝與文化,是最大收穫。 用尊重來面對差異 陪伴原民孩童從寫功課到生涯規畫,劉子茵重申不是在「輔導」,而是以內斂的漢人性格與奔放的文化調節、互動,「輔導是上對下,但面對差異需要的是將尊重落實在生活中」。認識差異、了解自己、長出自信,是這間沒有秩序的教室裡唯一的原則。 在都市一隅,為了讓主流、讓彼此看到差異、互相認同,都原青年努力在現實中,格鬥出一個在都市中照見自己、符合奔放本性的新部落,讓人間成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