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戀習曲》浪漫得超乎想像,也超乎現實

【文/Quiff】迥異於「Begin Again」這個象徵重新出發的原始片名,中文片名《曼哈頓戀習曲》也許看似通俗,實則牢牢扣緊全片三大主題:紐約、愛情與音樂。

無論既是暢銷歌手的親密愛人、也是他幕後創作夥伴的綺拉奈特莉,還是前妻作為音樂記者、自身也曾是唱片廠牌老闆的馬克魯法洛;兩人同樣身為音樂圈人士,其生命低潮也同樣源自愛情,甚至另一半都同樣在鎂光燈的爭相追逐之下而沖昏了頭。在年齡、性別與國籍的外表差異之下,兩人其實揹負著相同的傷口。

image

當這兩名受了傷的靈魂因為音樂而相遇、也因為音樂而攜手,更因為音樂而療癒,改以突發奇想的「戶外錄音」為靈感,試圖打破眼前無路可逃的困境,足跡踏遍整個紐約,尋覓城市中自然此起彼落的完美協奏曲;紐約、愛情、音樂三大元素至此再也密不可分。

image

相較於藝術電影風味的成名作《曾經。愛是唯一》,愛爾蘭導演約翰卡尼此番漂洋過海來到異鄉紐約,同為浪漫音樂電影的《曼哈頓戀習曲》無疑顯得更可愛討喜、更單純易懂,甚至浪漫得超乎想像。

透過約翰卡尼的浪漫濾鏡,彷彿世上每位音樂人都能像綺拉奈特莉一樣,只要一拿起吉他即可七步成曲,頓時將滿腔愁思全化為樂句,一股腦對著話筒彼端的男友傾訴;即便自我放逐、失聯多年,但再怎麼無解的家庭難題,彷佛都能在愛女的一曲吉他獨奏中轉瞬間化為無形。

唱片廠牌不資助?沒問題,自己弄台捷豹跑車,整個城市都會是我的錄音室。請不起樂手?沒問題,只要跑一趟自己曾經捧紅過的饒舌天王,薪水人脈都不用再煩心。搞不定發行管道?沒問題,只要有網路、iTunes跟推特宣傳,樂迷自然滾滾而來。

《曼哈頓戀習曲》實在太浪漫了,浪漫得令觀眾看了沉醉不已,卻也浪漫得欠缺轉折層次,浪漫得超乎現實。

image

但這不代表《曼哈頓戀習曲》一味只顧天馬行空,全片毫無寫實地基可言。光看綺拉奈特莉與馬克魯法洛初次相遇時一席針鋒相對的爭論,從諾拉瓊絲、羊毛衫樂團一路談到巴布狄倫,就明白點破了音樂人的公眾形象無一不是經過精心包裝設計,以及創作歌手與宣傳部門之間永難跨越的觀念鴻溝。

電影也道出唱片業進入網路時代所面臨的諸般困境:儘管iTunes等付費下載已漸成風潮,唱片廠牌還是得出盡奇招,不是附贈幕後講評音軌,就必須搭上電影主題曲的順風車,使盡渾身解數才能如願開出紅盤。

導演約翰卡尼自己便是搖滾樂團貝斯手出身,長年耳濡目染之下的觀察自然一針見血。片中不僅巧妙捕捉了音樂人之間三句不離髒話粗口與引經據典的天性(「只要不是他媽的韋瓦第!」),對愛情與名氣之間難分難解的錯綜關係,尤其剖析得鞭辟入裡;而藝術創作與經營獲利之間的拉扯角力,更是音樂產業的永恆命題。

然而《曼哈頓戀習曲》所追求的從來就不是寫實,從來就不是如柯恩兄弟的《醉鄉民謠》,描繪出失意音樂人如過街老鼠般窮困潦倒、居無定所的悲喜百態;觀眾得再三反覆咀嚼,才能體會導演約翰卡尼暗藏的弦外之音。

片中反倒是以紐約這座迷人城市為琴身、悅耳音符為吉他上的六根琴弦,而那份若即若離、說不出口的曖昧情愫,則是撫過琴弦的輕柔十指;三者琴瑟和鳴,交奏出一曲從谷底又再出發的浪漫人生樂章。

這樣不就很足夠了嗎?

*不加入Y!電影粉絲團,你就悶了!

movie_id: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