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觀光 15%年成長率 機會大於威脅

中國時報【編輯部】 兩岸服貿協議去年6月21日簽署後,歷經8個月的紛擾、立法院16場次公聽會,至今卻仍卡在立法院未能生效。對於各界的疑慮,政府主管機關應該利用各種機會清楚說明,解除社會的疑惑,避免因為過度與無謂的擔憂,阻擋了產業透過服貿協議發展升級的機會,媒體亦應扮演好溝通者的角色,讓社會理解服貿協議是台灣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挑戰,更是機會。就旅遊業而言,加速開放將有助於活絡台灣內需旅遊市場,帶動消費經濟起飛,是台灣面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藍海產業。 各界對於開放旅遊產業的影響一直有不同的討論,尤其根據服貿協議的開放承諾,很多人擔心,中國大陸業者會因為形成「服務一條龍」,讓台灣業者「看不到,吃不到」,真的會這樣子嗎? 坦白說,中國大陸在旅遊相關產業對台灣的開放承諾,其實優於我方提供中國大陸業者的條件。我方在服貿協議承諾開放中國大陸業者以獨資、合資或合夥及設立分公司在台灣設立3家商業據點,經營範圍限居住於台灣的自然人在台灣的旅遊活動。但中國大陸則是承諾開放台灣業者在大陸投資設立旅行社,沒有年旅遊經營總額的限制;且對台灣業者在大陸設立旅行社的經營場所要求、營業設施要求和最低註冊資本要求,均比照大陸本地企業實行。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我國每年國內旅遊的市場約有1億4千萬人次,台灣業者對於國人國內旅遊的經營已經相當純熟。相對於本次服貿協議僅開放3家大陸旅行社來台經營國人國內旅遊市場,中國大陸業者想要在3千家、有經驗與有「信賴度」的國內旅行社中異軍突起,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台灣旅遊業者原本就在經營管理、旅遊服務品質及行程設計上都有壓倒性的優勢,面對大陸旅行業者來台投資,更可以刺激出新的旅遊模式,藉此活絡台灣內需市場,推動產業轉型及調整產業體質。更何況依據目前服貿協議承諾的開放程度,中國大陸業者僅能承接國內旅遊,並不足以形成所謂「一條龍服務」。以此觀之,社會上對開放旅遊業的擔憂,真的是多慮了。 除了雙方承諾的開放內容外,更應該從開放後對旅遊產業所產生的影響來分析。由於台灣本地旅遊市場規模小、競爭激烈,在2008年之前,低毛利率環境使所有業者僅能勉強支撐,一旦稍有風吹草動,如台海危機、SARS來襲等突發事件,就只好停業倒閉。即使政府重視旅遊業,業者也相當努力,但是每年國外人士來台人次一直無法突破400萬人次的魔障。不過自從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外人來台人次即快速提升,2009年來台人次就突破了400萬人次,達到439.5萬人次;雖然面臨國際經濟大波動,但每年國外人士來台的人次都一直持續增長,去年已超過800萬人次,近5年平均複合成長率達到16.2%。 觀光外匯收入也從2009年的68.16億美元,大幅增加至2012年的117.69億美元(新台幣3,485億美元),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達到20%。分析外人來台來源地,不只來自陸客,其他國家的旅客也有很大幅度的成長。以近2年的成長率分析,成長超過中國大陸(6.69%)的旅客有韓國(35.99%)、越南(33.58%)、馬來西亞(15.66%)、新加坡(11.46%)、港澳(10.20%)等,這都是因為市場開放,進而帶來整體的產業效益。 因為外人來台人次與觀光外匯快速增加,業者也願意進行投資。以觀光飯店而言,觀光飯店家數由2009年1月的94家,增加至2014年1月的111家;房間數由2009年1月的22,075間,增加至2014年1月的26,086間。一般旅館家數由2009年1月的3,254家,增加至2014年1月的3,264家;房間數由2009年1月的123,570間,增加至2014年1月的134,900間;所產生的工作機會,由2009年1月的41,413人增加至2014年1月的46,936人。由此觀之,就算中國大陸業者有「服務一條龍」讓我方業者無法雨露均沾,也會因為量變帶來質變。讓相關聯的產業都快速發展。以為中國大陸業者形成「服務一條龍」不利於我國業者,真的是「看輕台灣」。 目前中國大陸出境人數,全年可達8千萬人次,每年以15%的速度成長,商機上看1千億美金,這才是台灣旅遊業者的未來。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無法「一步到位」,但看好未來開放大陸出境市場的大餅,先求有再求多才是聰明選擇。 開放會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會帶來發展的機會。如果能降低無謂的擔憂,大步向前、快速利用這次兩岸開放旅遊市場的契機,持續強化服務品質與創新,相信一定可以大幅提升台灣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