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稿/大陸經貿實力的虛與實

(一)前言 大陸改革開放後經貿發展迅速,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根據最近大陸的統計,2013年大陸貨物貿易總額達25.8兆元人民幣(約4.16兆美元),比2012年增長7.6%,較1978年的206億美元(世界第29位)成長200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這是大陸繼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貿易國、第一大製造業國、第二大進口國之後,在全球經濟排行榜上又一項突破。此外2013年大陸的GDP達56.8兆元人民幣(約9.3兆美元),較2012年增加1.1兆美元;以及截至2013年底外匯儲備3.82兆美元,約為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40%,穩居世界第一。這幾項數據顯示了大陸經貿持續發展的韌性和活力。 世界經濟正值大調整、大轉型時代,技術與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這些對大陸未來經貿發展都會產生衝擊。究竟大陸經濟真正實力如何,還有多少可供選擇的政策,如何與時俱進實現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都是引起廣泛關注的話題。 (二)大陸經貿力量分析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指標通常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進出口總額、外匯儲備、製造業中的技術比例、出口中的附加價值比例、本國貨幣與金融在全球貨幣與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等。目前大陸上述指標有多項名列世界第一,但真實經貿實力究竟有多強,目前還很難得出精確的判讀,但很明顯的是大陸已在多方面展露出其影響力。 大陸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今年2月,參加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表示,大陸製造業占GDP比重最高曾達到將近60%,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這是不可持續的。2013年大陸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近30%,大大高於大陸占全球經濟規模的比重,發揮了超過經濟規模的帶動力。另有人估計,現在大陸經濟增速每改變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世界需求增減900億美元。對於未來,大陸可能是新興市場復甦的真正推動力。如果大陸經濟今年增長7.4%,其進口額將增加約800億美元,比歐洲和美國高出約200億美元。但另一方面,很多新興國家過去幾年的原材料產能過於依賴對大陸的出口,一旦大陸經濟增速放緩,很可能導致這些國家面臨更多的競爭與生產過剩。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在虛擬經濟世界也有其影響力。一個顯著近例是,大陸比特幣(BitCoin)交易市場崛起迅速,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的50%,對比特幣的影響力和定價權持續提高,導致曾一度占全世界70%交易量的全球第一大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的交易量下降,從最早的占全球交易量70%下降到不足10%,營收受到影響,甚至瀕臨破產。 隨著經貿的擴展,人民幣活躍於世界貨幣舞台,地位日漸提高,目前是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九的貨幣。過去三年,大陸債市中流通的國際債券規模增長約800%。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不久前表示,人民幣將變成和美元一樣無人不知的貨幣。人民幣將在三年內取得國際地位,十年之內或將取代美元成為全球的儲備貨幣。目前世界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達60%,歐元為25%,人民幣只有0.01%。英國「金融時報」也預測人民幣將在3年內全面取得國際地位,10年內或將超越美國成為最重要的儲備貨幣。 GDP總量與貿易額排名不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唯一標準,因為它無法充分顯現發展的質量。例如英國、德國和日本2013年的GDP雖不及大陸,但在全球產業、金融、科技、資源利用等方面一直是實質的強國。從這個角度衡量,大陸的GDP總量、貿易額、企業家崛起速度驚人,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是製造大國、產品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競爭力不如發達國家。關鍵在於大陸非金融企業平均利潤率、資產周轉率、資產回報率,以及人均創收均不高。在2013年度的「財富」500強企業中,大陸上榜的71家非金融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2.6%。造成大陸企業利潤率偏低有:企業大部分屬於傳統的中低端行業、管理效率低下、企業稅費負擔多、利息成本過重,壓低企業的利潤率等原因。 大陸企業競爭力不如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大而不強,從GDP與產業貿易結構亦可見一般。在大陸2013年9.3兆美元的GDP中,除了造假或灌水的疑慮一直讓人揮之不去外,貿易額的統計方式也引起爭議。由於大陸出口貨物的增加值不少非大陸創造,如果按照新的「貿易增加值」統計標準,則大陸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順差將分別下降41%和49%,對日貿易逆差則進一步擴大。如以「中」美貿易為例,2013年雙邊貿易總額為5,210億美元,大陸對美貿易順差預計為2,000億美元左右,表面看來,大陸是最大獲益方,但實際上大陸對美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2%至3%,其他大宗的機電產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而且多是美國在大陸投資企業所生產,蘋果等跨國公司才是最大獲利者,顯示大陸企業競爭力與貿易質量遠不如美國。 (三)經貿實力的強化與政策動向 大陸經貿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創造出不少成就也累積了很大的內外壓力與風險。內部壓力風險包括:1.人口紅利優勢衰退,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資金、匯率成本上升。2.資源紅利衰減,過度粗放增長的模式,嚴重威脅到經濟的持續發展。3.面臨經濟減速、房價波動、產能過剩、金融危機、高地方債等五個方面的風險。外部壓力則是:1.大陸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新興國家強力的競爭。2.面臨發達國家「再製造業化」戰略與技術轉讓、技術保護、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3.世界區域一體化的壓力。 目前全球製造業供給能力出現新的擴張,但需求擴張不如預期,未來世界經濟可能面臨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以及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將使大陸出口增長與結構升級的形勢益形嚴峻。 面對內外壓力與衝擊,大陸首要是強調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大陸近幾年持續推動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2013年大陸貨物進出口貿易額4.16兆美元,其中未包括服務貿易。2013年大陸服務貿易額約5,200億美元,只有貨物貿易的八分之一,當中主要是傳統服務業如旅遊和運輸,兩項占將近60%。大陸服務貿易在知識密集型高層次服務貿易方面仍然較弱,導致整體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亟需快速推進升級。其次是,為因應各國人才、資金、技術、產權與市場的激烈競爭,將儘快推動與加入區域自由貿易組織,例如啟動與東協更高層級的投資協定談判,進一步降低雙方服務業投資准入的各類門檻。 (四)結語 近幾年大陸經貿高增長正逐步降低,也多次強調淡化GDP色彩。依大陸的規劃,只要大陸經濟在未來幾年能夠維持年均7.2%的增長率,就能夠實現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最近大陸「兩會」預期今年增長目標為7.5%。聯合國「201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也預測大陸可維持7.5%左右的增長。而世界銀行1月中旬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則預測2014年大陸經濟將增長7.7%。相較於對世界經濟未來十年平均增速將降至2.9%的預測,大陸相對高的增長目標值仍然引人注目。德國「明鏡」週刊報導稱,2014年大陸仍將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將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 大陸經濟近幾年接連超越英、德、日等先進國家,目前世界矚目的是何時趕上甚至超越美國。有研究指出,大陸的經濟規模現在已不亞於美國,貿易額也不相上下,大陸還是一個債權國。預計大陸到2030年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人民幣將在本世紀20年代初與美元分庭抗禮,甚至會取代美元成為儲備貨幣。亦有預測大陸有望在2050年整體實力甚至可能超過美國和歐洲。然而有人持相反看法,認為大陸的經濟結構很不平衡,金融與經濟增長存在不穩定性,而美國集高尖技術、軍事、先進公司之大成,會持續很長一段時期領先大陸,大陸仍然是一個「未成熟的大國」。歷史究竟如何演進,就有待時間的檢驗了。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62期)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