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瓦解 惡夢恐成真

11月上旬,歐洲政局發生大地震,希臘、義大利兩國總理,都因為債務問題處理不當而下台。

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原本已獲得歐元區相關成員國的紓困,不料其總理巴本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卻忽然提出要將紓困付諸公投的計畫,打亂德國鐵娘子梅克爾領軍的歐元區紓困部隊,引起國際群情激憤。雖然兩天後,巴本德里歐立刻撤回公投提議,但此舉也讓他賠掉政治生涯、辭職下台。

深究原因,希臘國力破敗,失業人口兩年間增加一倍,自殺人數比起去年增加40%,本來歡樂的希臘,今天卻成為歐洲自殺人數成長最快的國家。

人民的憤怒促使巴本德里歐決心奮力一搏,賭一次人民是否站在他這邊。事實證明,巴本德里歐下錯了這步棋,反而為繼任者留下更多難收拾的爛攤子。

接任新總理的歐洲央行前副總裁巴帕德莫斯(Lucas Papademos),面對希臘史上最高失業率,以及三星期內就見底的國庫。為解決燃眉之急,巴帕德莫斯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集結全國共識,重新向歐洲強國妥協,取回12月的80億歐元紓困金,以及同意減記50%債務的紓困計畫。

慶幸的是,巴帕德莫斯得到希臘兩大黨的支持,得以在政治干預最低的程度下,進行財政改革。巴帕德莫斯當前得先承受「加深人民痛苦」壓力,讓緊縮政策通過,而人民的不滿與壓力,只會越演越烈。

希臘問題雖嚴重,還不是歐元區目前危機的主角,真正主角是歐洲第三大經濟體、國力居歐豬五國之首的義大利。

義大利背負希臘六倍債務,《經濟學人》將罪魁禍首指向前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將他形容為「毀掉義大利經濟的男人」。身為《富比世》全球排名第118名的富豪,貝魯斯柯尼除了性愛派對,與一長串的國際出糗事件,在經濟改革上幾乎毫無建樹。

《經濟學人》指出,貝魯斯柯尼在位共八年半時間,義大利經濟變成一種「慢性病」。過去十年,義大利GDP成長率在全球只高於海地和辛巴威;世界銀行「適合做生意」的排名中,義大利在所有國家中名列第80名,比蒙古和白俄羅斯還低。

今年11月8日,貝魯斯柯尼在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中失去絕對多數,終於在國際與市場壓力下,向總統辭職,結束「貝氏王朝」。

貝老下台後,義大利國會迅速通過了財政二度緊縮方案,新總理蒙提(Mario Monti)是歐盟知名且強悍的技術官僚,可望為岌岌可危的債務暫時止血。此外,義大利8.3%的失業率低於歐洲平均9.3%;占GDP4%的財政赤字也低於法國與其他歐豬國家,這意味著義大利內部經濟沒有立即崩盤的危險,蒙提率領的新政府還有餘力可以找出病灶,在重建中縮減債務負擔。

不過,目前狀況是義大利的債務「大到不能倒」,若義大利不能從債務危機脫身,則下一個被債務危機「感染」的國家,就是銀行業持有大批希臘、義大利債券的法國。若想力保歐元不墜,歐元區成員國,恐怕得拿出更多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們有能力應付這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