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機器人 海底作業貢獻卓著

水下機器人 海底作業貢獻卓著

現代人生活,脫離不了手機電腦家電,要維持這些物件的電力與通訊暢通無阻,海底電纜扮演重要的媒介。但是電纜所處的深海,人類根本無法潛入作業,能在海底作業的機器人,因此應運而生,今天的科學再發現,要帶大家來看看,這批水鬼機器人,如何進行深海水下的作業。

1986年它曾經潛進3800米深處一窺沉船鐵達尼號的真實模樣,2010年它曾經在墨西哥灣參與海底油井漏油事件的搶救作業,現在它即將帶領臺灣的海洋科學家深入海溝調查謎樣的海底火山,它是海洋探索的先鋒,是海洋工程的利器,它是雙臂水下機器人,簡稱ROV。

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郭振華:「傳統的在臺灣附近在使用的這個小型機器人呢,沒有辦法抵抗這些強的洋流和這麼大的水深,所以我們開發這台ROV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未來的科學工作者或者是海洋施工的人能夠下到很深的地方,然後可以在很強的洋流下工作,它的機械手臂是用非常高壓的油壓驅動的,因為油壓的好處是油壓馬達的體積比較小,但是它能夠提供的力或是力矩遠遠大過一般的電動馬達所能提供的,它可以在手臂伸長2公尺,2公尺的範圍之內舉起一個200公斤的東西,所以即使在這個非常粗重的工作像海底施工海底電纜的安置這個手臂都是可以做的。」

台灣海洋研究中心ROV駕駛員穆凌吉:「一個正常ROV的團隊,起碼要有兩個駕駛,正駕駛跟副駕駛正駕駛他的工作就是要去穩住ROV去控制它,不要讓它就是因為水流而移動或偏移,當正駕駛就是在穩住ROV的時候,其實副駕駛他的工作就要去操縱那兩個機械手臂搖桿去做他想要做的工作,我們沒有在做特定的工作的時候,當ROV在水裡航行時,正駕駛他開ROV那副駕駛他就要去負責監控就是所有ROV系統狀況。」

身為世界頂尖的海洋探索尖兵,ROV將持續潛進更多的海域挑戰更多的任務,為臺灣的海洋研究開啟新的一頁。(民視新聞林致明、李奇樺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