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曙光!基因檢測選標靶藥 末期腸癌存活增加3.7個月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劇場泰斗、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日前因大腸癌病逝,再度引發國人對這國內最多民眾罹患癌症的關注。國內與李國修相同,大腸癌末期轉移病人不少,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今(9)天表示,國外新近研究發現,配合KRAS基因檢測,選對標靶藥物,治療更有效,末期大腸癌患者可增加3.7個月存活期。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目前國內最多民眾罹患的癌症,每年超過一萬人,愛吃燒烤、醃漬、紅肉,加上高脂、低纖維質的西化飲食習慣,是主要元兇,近年門診患者年輕化,有不少年僅18、19歲的學生都因為嗜食燒烤、油炸食物罹癌。

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目前有「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和「血管生長因子抑制劑」2種標靶藥物可使用,並合併第一線化學治療,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年會(ASCO)」今年6月發表文獻指出,若KRAS基因沒有突變的病患,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治療更具成效。

王輝明說,這項研究代表末期大腸癌患者,在治療上將有更好的治療依據,特別是,台灣目前已提供轉移性大腸癌的病患免費檢測KRAS基因,讓醫師能早期選擇適宜性療法,積極的治療,且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去年也納入健保給付做為轉移性大腸癌第一線用藥,預計每年有2500位病患能提早接受治療,省下至少100萬的醫療費用。

臨床實驗顯示,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與化學治療合併第一線治療,可有效縮小腫瘤體積,將存活期延長至28.7個月,若配合適當手術治療,更可顯著增加整體存活期至46.7個月。

王輝明指出,台灣約有4分之1的病患,一確診就已經是大腸癌第4期,腫瘤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肝臟與肺臟最多,無法單以手術根除性治療,需配合化療與標靶藥物,才能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和存活期;至於化學及標靶治療時機,須視醫師判斷和病患狀況而定,有時得先使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有些則是手術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