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設專門學校 照顧緬甸移工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曼谷郵報》報導,每個週日早上和晚間時段,緬甸移工都會前往泰國曼谷帕度萬(Pathumwan)地區靠近華清橋(Hua Chang Bridge)的Sammachivasilpvm學校上課。 名為「親愛的緬甸學院」(Dear Burma School)的這間學校,提供泰國境內緬甸移工非正規的受教機會,該校最近創校滿10週年。對許多前來上課的學生來說,在家鄉恐怕更沒有受教的機會。 各族同窗 學會尊重 早晨與晚間的課堂,各上1至2小時,學生除了學習泰文和英文,也可以修習基礎電腦的課程。校長敏偉(Myint Wai)表示,學校剛設立時,很難想像能存續下來,更沒料到會有今日的榮景。 創校至今,已有超過萬名畢業生,目前總共有1,070名固定上課的學生,其中8成都選修了泰文和英文。 54歲的校長在1988年逃離軍事鎮壓,來到泰國,他也是校友,現在他提供幫助給有困難的移工及海外的緬甸公民。他表示,學校協助很多緬甸移工,教授他們許多能力,除了語言課程,也包括基本權利和法條,告訴學生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避免被他人佔便宜。 由於學生混合了許多少數民族,上課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遞,更涵蓋對不同族群的包容態度,同學們一起學習的同時,得互相容忍與尊重。 敏偉說,課堂就是族群和解的小型實驗場所,不同少數民族背景的學生互動狀況良好。 敏偉說:「這對緬甸的未來非常重要,緬甸移工不只是技術工人,他們全然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有民主的思維,所以當他們回到家鄉時,已成為一名積極優質的公民。」 由於緬甸移工的工作生涯都在泰國度過,他們維持積極的態度,且對泰國抱有感激之意。敏偉說:「這將是強化雙邊關係的基礎。」 維護權益 排解鄉愁 由於移工來自自少數民族,居住在遠離緬甸行政中心的遙遠地帶,緬甸的官方語言對他們來說感到很陌生。有些學生受的是英文訓練,用英文溝通可能會更方便。 學校課程以3個月為單位,完成後通過考試,就能進修更高級的課程,課程一共有6級。學生每學期要繳交350到4百泰銖(約新台幣340至390元)不等的學費,此外,由於營運費用與人力不足,教師幾乎都是志工,免費為學生上課。 目前,學校正密集與非正式教育辦公室(Non-Formal Education Office)商談,將提出優秀學生清單,將修課成績註記在履歷上,幫他們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敏偉認為,學校能成功營運至今,要歸功於各界支持,包括緬甸境內的政治團體和組織也協同監督學校運作。 33歲的學校職員艾愛奈(Aye Aye Naign)表示,學生很有團結精神,在重要的宗教節日聚會,學校現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交聚會點。 民主緬甸基金泰國行動委員會(Thailand Action Committee for Democracy in Burma Foundation, TACDB)的主席潭堤維亞皮塔克(Laddawan Tantivitayapitak)表示,「親愛的緬甸學院」和功能類似的學校,在各地指導緬甸移工,提供他們交換資訊的地方,瞭解自己的權利以及家鄉的社會政治近況。 TACDB承認,應當優先考慮移工議題,最刻不容緩的問題是移工面臨的語言障礙。潭堤維亞皮塔克表示,如果移工會說流利泰文,就可以和雇主溝通,維護自身權利和福利,和警方交涉時也會順利許多。 政策有功 消彌歧視 克服語言問題能幫助移工步上工作的坦途,減少就業問題。潭堤維亞皮塔克說,她不期待緬甸政府提供幫助給移工,但要敦促泰國政府繼續關注移工問題,許多行業的勞工聯盟組織,近年對移工的關注程度已經升高。去年泰國工廠因洪澇停工,勞工組織立即向移工伸出援手。 28歲的移工坤翁奈(Khun Aung Naign)10年前徒步來到泰國,現在在背包客的熱門聚集地考山路(Khao San Road)替一間民宿工作,他非常渴望能讀寫泰文。他說:「許多移工既貧窮又沒上過學……若我們學得更多,可以改善生活。」 坤翁年現在是親愛的緬甸學院第2級學生,他覺得泰國人現在比較不會瞧不起移動勞工。泰國政府近期推動政策,以保障移動勞工的就業薪資,規定最少薪資不得少於3百泰銖(約新台幣292元)。 上個月,數千名緬甸移工聚集在一塊,慶祝親愛的緬甸學院10週年校慶,現場有團體、捐贈單位與志工們一起欣賞學生的文化表演,著名緬甸歌手彤彤陶(Tone Tone Tote)也從仰光到泰國獻聲,她希望不再有緬甸移工被社會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