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撿骨師10年經驗 破歧見盼傳承

【阿布斯/bazak】 來到復興鄉羅浮公墓,撿骨師挖開約兩米深墓穴,還可以看到當時亡者棺木上的玻璃纖維及塑膠布,不過木頭棺木都已腐朽,撿骨師表示,像這樣一塊墓穴未來都還可以讓家屬後代重覆使用。像這樣普遍是漢文化社會才有的撿骨習俗工作項目,其中就有一位是有十年以上經驗的泰雅族撿骨師羅添福,他除了說到撿骨需要具備膽量外,也強調最困難的就是撿到尚未完全乾的蔭屍。 甕裡面骨頭必須要排列整齊,將頭顱擺在最頂端,表示對亡者的尊重,若土葬時間越長,所剩骨頭就會越少,甚至只有塵土,所以一般土葬7年後就可以撿骨了,不過令人好奇在骨甕裡有木炭,羅添福表示主要的目的是要防潮防震。 羅添福提醒家屬要先拜天拜靈祭才可走進臨時納骨塔,其實漢人社會與原住民要撿骨的差異性是漢人會因宗教關係會挑選適合的日子,不過對泰雅族來說完全沒有日子的忌諱,而羅添福的兒子現在相當支持父親的工作,甚至希望部落年輕人有意可以傳承。 撿骨工作並非是泰雅族的喪葬文化,更是大家不會希望去接觸而且陌生的行業,不過時代的轉變,部落的需求轉向,加上現在墓地擁擠情況日益嚴重,透過撿骨裝甕空出墓地,也讓羅添福成為了一位擁有特殊專業技能及服務民眾的泰雅族撿骨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