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人口逾七萬低鹽低蛋白緩惡化
台灣洗腎人口破七萬,盛行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主要是人口老化、三高與使用來路不明偏方,礙於慢性腎病早期無症狀,往往拖到已經第三、第四期才發現,醫師提醒,泡泡尿、貧血、水腫與疲倦等都是警訊,至於本身是腎病的患者,應該配合治療並且採低蛋白飲食搭配運動,減緩進入洗腎階段。(陳奕華報導)
根據中央健保署2012年資料,台灣慢性腎臟病必須定期洗腎患者,已經突破七萬大關,分析與人口老化、糖尿病盛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導致台灣腎臟疾病的人口居高不下。
新店慈濟醫院腎臟科醫師郭克林曾收治一名六十多歲男性生意大老闆,因為生活型態不佳,罹患慢性腎病第四期,卻因為好朋友介紹使用偏方,成為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讓病況快速惡化,幾個月後需要洗腎治療。
郭克林指出,洗腎病患往往腎病已經到達第五級,臨床常見患者拖到第三、第四級才發現,這時候生活飲食控制就很重要。「當人家跟你講你是腎臟病病人,你一定有些通則要執行,第一個要減鹽份,不要吃太鹹的東西,腎臟不好的病人大部分,不是所有病人,大部分的病患容易水份、鹽份排不出去,所以他會容易水腫,第二部分,當你腎臟功能不好,你要去攝取低蛋白飲食,每天吃蛋白含量小於每公斤0.6克。」
由於初期腎病難以察覺,往往到了第三期時,病人才會開始出現抽血指數異常;第四、第五期時才會有水腫、疲倦與貧血等症狀,醫師疾呼,有三高、糖尿病、腎病家族病史等高危險群每3到6個月接受檢查,包含尿液中出現泡泡、血尿也是值得注意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