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有希望!19歲發病 戴宗龍「電」腦克服巴金森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天不是世界末日,只要活著就有希望!19歲就發病,因為巴金森氏症,今年31歲的戴宗龍,不自主顫抖、口齒結巴,曾經連洗澡、吃飯、穿衣服等日常簡單動作都做來困難,更因為害怕別人的異樣眼光而不敢出門,晝伏夜出,最後憑著一股不放棄毅力,手術用電流調節大腦,從必須臥床到現在有了工作、重生。

23歲時接受手術,戴宗龍是目前全台最年輕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的個案,他回憶,在手術之前,自己只有半夜是清醒的,因為半夜才不會有人發現他的「奇怪」,但現在一切都變的不同了,不但出門想走就走、想吃就吃,做任何事情也都不用再靠別人,有了工作可以自力更生,甚至還有能力幫助別人。

根據統計,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每100人就有一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不自主的顫抖、行動緩慢、口齒含混、結巴,嚴重時甚至肢體僵硬必須臥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不過最令病患難受的還是外界的異樣眼光。

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表示,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兩種,其中手術最有效、最新的方式就是深部腦刺激手術(DBS),通常是在病患使用藥物出現嚴重副作用時進行,且對所有藥物治療有效的症狀都有療效。

花蓮慈濟醫院10年來,已經治療巴金森個案超過860例,其中150例接受DBS手術,透過放置電極片,刺激大腦深部的結構,藉電流來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

陳新源說,有別於傳統的燒灼手術,DBS手術最主要的優點在於不會破壞腦部組織,如果有任何不良的副作用,可以馬上將刺激器摘除,還可以配合病患的反應調整刺激電量,達成較理想的治療目標。

不過DBS手術也不是萬靈丹,陳新源強調,目前巴金森氏症還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現行的治療方式,不論是吃藥還是手術,只能針對症狀進行改善,而且病患不光是要勇敢接受治療,治療後,更要勇敢走出家門、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