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米賺暴利 台灣米卻餵豬

上週,農委會農糧署公布,超市常見的包裝米,市佔率達6、7成的三大品牌:三好米、中興米、山水米,紛紛在高掛「台灣米」的袋子裡,灌充了高達3成的越南米、泰國米。

事實上,根據《天下》3月的報導,今年初稻作大豐收,加上休耕地活化,農民搶種稻,一期稻作收割後,各地農會糧倉出現大爆滿,從南到北,層層堆疊的稻穀將近80萬噸。

明明,台灣稻米生產過剩,糧商卻拿進口米冒充,欺騙消費者。「為什麼,要吃到台灣好米那麼難?」消費者宋小姐氣呼呼質疑。

荒謬糧食政策 台灣好米竟餵豬

糧商用價格分析其中暴利:台灣米成本價約每公斤35元,而進口越南米在30元以下,價差利潤讓業者願意鋌而走險。

台灣米的生產成本,本來就較越南、泰國高。但「糧食政策以及稻米保價收購制度,才是真正元凶,」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說。

稻米保價收購的原始用意,在於穩定糧價與維護農民收益。近年因為選舉,政府不斷拉高收購價格。以計劃收購價格來說,在2007年一舉抬高2元。2011年更從每公斤23元,再度提高到26元。糧商在跟農人收購稻穀時,也必須跟上政府的腳步,成本隨之暴增。

管米的農委會,左手要照顧農民,右手更負有穩定糧價的任務。「台灣的米價,受到天花板限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抬起右手,說明只要米價波動,就釋出大量公糧,以量制價。

除了自創品牌、走高端的「優質米」(佔國內稻米耕地面積約20分之1),絕大部份的米商,都需面對政府的兩手策略。但市場交易價格無法跟著成本起漲,部份糧商就選擇在台灣米中,混充外來米圖利。

但政府收購的公糧去了哪裡?答案是有相當比例,最後全都打成飼料。農糧署整理去年撥用的34萬噸公糧,高達近14萬噸打做飼料米,以收購價格的3分之1賣給養豬場。僅有近8萬噸用來調節市場。

政府收糧年虧60億 全民埋單

保價收購政策看似保護農民,卻拉高台灣米進軍國際市場的門檻。以國際市場批發價格來說,上半年泰國米每公噸平均500美元、美國米800美元,台灣米就要1,600美元。

消費者也沒有因此受惠。政府做莊收糧以壓低米價,每年虧損差額高達60到80億元,卻是全民買單。

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被迫每年進口米達14萬4千噸。其中35%採公開標售,剩下的65%,官員私下坦承全都進了公糧倉庫,進入學校、軍營,或是當成飼料。

隨著政府積極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台灣勢必被迫打開市場,迎接愈來愈多的外來米。「理論上,米價應該會下跌,但因為政府政策支撐,台灣米和外來米間的利潤價差將更大,」陳吉仲擔憂,除了修法要求業者標示清楚,保價收購政策再不調整,未來還會有米商走險賺暴利。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接受《天下》專訪時,同意台灣糧食政策已經非改不可,不該再用政治,解決農業問題。「政府應該更透明告訴消費者,你付多少錢,買到的品質是什麼。就像日本將外國米和國產米,標示得清清楚楚,讓消費者自己選擇。」

打破長達40年的糧食管制政策,提高稻米栽種品質,讓市場自由化,將是陳保基接下來的重要任務。

【 延伸閱讀 】

■  沒有「天生的胖子」!30歲後想瘦,洗澡洗久一點
■  你是吃微波食品、還是吃毒?使用微波爐的自保3招
■  假鴨子有啥好看?學者:黃色小鴨的「假」才是賣點
■  讓老闆難堪的話,你還掛在嘴邊?應對3重點
■  小孩撒野怎麼辦?4步驟,終止一哭二鬧三打滾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聞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