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愛紫檀木 製1把椅得花幾十年

旺報【特派員陳君碩╱北京報導】 北京故宮博物院最近推出「家具館」,展出明清時代的多款桌椅,這些家具大半是乾隆時期買斷了中國周邊及南洋的所有紫檀木而製成,也因產地差異,呈現出不同風格,在漆料上,更可看出清代精緻的手工藝。台北故宮則因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台灣時,並未將家具視為文物,因此在家具類的館藏,遠遠不如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日前將過去擺放家具的南大倉庫重新改造,成為倉儲式的陳列館,近期公開展出明清家具共402件,未來二、三期陸續開放後,將匯集2000多件家具向大眾展示。 故宮館方解說員芮謙介紹,多數家具皆是由紫檀木製成,在乾隆年間,有個不成文規定,凡是海關發現有紫檀木,一律充公收集到宮裡,當時中國周邊以及南洋地區,所有的紫檀木都被乾隆買斷,也就是在乾隆年間,置辦齊全了故宮所有宮殿的家具,再也沒有空屋子。 但這些木頭並非拿來就馬上做家具,會先放個幾十年,徹底放乾、晾透,確定沒裂開才會用來做家具,也因此確保了這些家具的品質;芮謙指出,紫檀木300年才長一次,清朝囤積的最後一批,在袁世凱要登基時已經用完。 對於為何台北故宮沒有清朝的家具,芮謙指出,當年國民黨撤退台灣,只把瓷器、書畫、青銅等視作文物,家具並不算,加上桌椅體積大不好搬運,因此台北故宮的家具展品極少。 據介紹,清朝時的家具共分為廣作、蘇作、京作三大流派,即分別從廣東、蘇州一帶,以及宮廷為產出的家具。「廣作」用料粗曠,講究一致性,展現大氣,如從裡到外全用紫檀木的家具;「蘇作」則如黃花梨,在視覺看不到的地方會節省木材,較省料,但費工,需採用複雜細緻的包鑲工藝;「京作」則介於兩者之間,是在皇帝授意下,修改平面圖並做出樣品。在明清家具展中,三大流派所代表的各家具特色,都盡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