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蒐》基因遺傳Vs.後天環境因素

別將一切健康問題或不順遂歸咎於遺傳!倫敦大學基因學榮譽教授史蒂夫·瓊斯表示,後天環境因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英國出現一種論調,認為孩童的學業表現好壞,七成可歸咎基因,但史蒂夫·瓊斯教授認為,如果誤認學業表現只是先天問題,等同忽略後天教育品質的重要性。 智商的遺傳率(heritability)議題,一直讓人爭論不休,很多人認為「龍生龍,鳳生鳳」,或「什麼樣的父母通常會生出什麼樣的孩子」。事實上人類生活的一切,包含健康、智力與遺傳、環境皆密不可分,但不代表遺傳、基因上較弱勢的人不能憑後天努力改變。貧窮家庭的孩童,如果給予後天良好的環境,他們的智商通常還會提升。在部分研究中,十歲兒童智商表現受遺傳影響的比重約在兩成左右。 與其過度強調遺傳,不如更重視孩童的老師與學校的伙食,兩者都是後天的環境因素。 很多人的健康狀況也處於先天及後天交互影響的狀態。例如很多人先天上就有膽固醇容易偏高的問題。有這類的體質,必要時服用史塔汀類降血脂藥物,飲食上也要控制,不能因為有此體質,認為基因決定一切,就放任不管。 另如憂鬱症,病因並不是單純遺傳或環境壓力太大,更不是「亂想」所引發的情緒問題;部分患者有基因等先天的因素,也就是俗稱的「體質」,患者神經傳導物質相對容易失衡;如同許多疾病一樣,先天、後天因子都存在,環境是誘發的因素之一。 有些先天疾病也可以後天補救。如果身體在年輕時就出現狀況,例如爬一兩層樓梯就很累很喘或是容易出現心悸、心律不整的情況,最好進行先天性心臟病篩檢,這類患者經常因一時運動就意外死亡,不僅家屬傷心不如及早預防篩檢,以免不幸意外發生。 營養師孫雅祺提到,多樣化攝取不同顏色、種類的蔬果,以豆類、白肉取代紅肉,可避免攝取過量膽固醇。同時不妨適度增加活動量,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