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 讓習近平懂得了實際

中國時報【白德華╱專題報導】 一九五三年習近平在北京出生時,父親習仲勛任中宣部長,不數月出任國務院祕書長,輔佐周恩來,優渥的條件讓習近平的啟蒙階段相對安逸,但建政初期百廢待舉,加上父親長期待過陝甘寧邊區,雖然姊姊齊橋橋(改姓)以「甜美難忘的時光」回憶那段歲月,但「勤儉節約」早已是習家傳承的家風。 長期流傳一個故事,過年高幹總率家眷到大會堂拜年,有次警衛見個孩子一身縫補便問:誰家的啊!另一警衛答:習家的啊!習母齊心在《大往事》一書回憶說,習仲勛特別從嚴教子,兩個兒子(近平、遠平)從小就穿姊姊剩下的衣服或花布鞋,「近平因同學笑話不願穿,仲勛卻對他說:染染穿一樣。」 一九六二年的「劉志丹事件」,對習近平是初嘗人生苦果,父親被打成反革命批鬥,六五年撤職貶到洛陽後,「文革」爆發又被抓,直到七八年才平反。文革時習近平十三歲,六九年到陝北「插隊」十六歲。可說直到七五年前往清華就讀前,「紅二代」的身分,對習近平只是受罪。背著「反黨老子」包袱,那種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造就了習近平從小忍人不能忍的決心和毅力。 前往陝北對習近平影響深遠。青春期是「叛逆」的代名詞,但對習近平來說,卻是鍛造意志的最佳場域。個頭高大的習近平,在延安東百公里遠的梁家河村插隊,那地冬天零下幾十度,從姚店往東四面環山,天候惡劣。在「向工農兵學習」的年代,習近平和另五個小夥子,住進了呂家大爺的土窯子。 回憶青澀歲月,習近平自己說,「最大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實事求是,和群眾,這讓我終生獲益。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呂大爺的兒子提到習近平,那是小時玩伴的記憶。他看著牆上泛黃照片指著習近平說:「七五年離開延安去清華,大家跟他合照。小夥子一路走到延安,幾十華里,一路人相送,捨不得啊!」 按呂大爺兒子說法,習近平懂學習,為人樸實,務實肯幹。「他個高,體力好,總帶村民打壩子(整地種莊稼),冬天第一個跳下水,幾年打了十幾個壩;他學化學的嘛,自己跑延安取經,開發沼氣池。」 九二年記者前往福州採訪習近平時,剛滿四十的他平易近人,頭髮不像現在焗了油,翹腿斜坐,侃談數小時,談建設,談兩岸,談台灣。李光耀說,習近平是懂思考的人(a thoughtfulman),生命經歷許多磨難,像曼德拉,有強大感情自制力,這多少與其經歷有關。 陝北外,福建的十七年歲月,讓習近平成為成熟的政治家。他待過沿海的廈門,主管寧德山區時與彭麗媛結了婚,女兒木子(習明澤)九二年福州出生。福建的平步青雲,據傳也受到父親庇蔭,八○年代福建老書記項南是其父親密戰友,九○年代福建前書記賈慶林對習也有獨到欣賞。 今年稍早海外曾獲「特定人士」爆料,指習家族貪汙,靠習近平聲望獲大量財富,其中主要指齊橋橋及其夫鄧家貴在北京的房產事業。但經調查,都是習近平任常委前經營所得,並無任何證據指涉。事實上,習家很重家風,母親齊心去年末還在北京召集家族,要求所有人「弊絕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