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國通過TPA法案 台灣亦應展現決心

工商時報【主筆室】 經過數周的立法折衝之後,美國參議院於日前陸續通過「2015年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以及TPA的配套措施「貿易調整協助計畫」(TAA)。這兩項立法中,TPA賦予歐巴馬總統推動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議(TTIP)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時「快速通關」(fast-track)談判的權力;TAA則延續協助因為貿易自由化受害美國勞工的計畫,以減輕自由貿易協定對國內勞工造成的衝擊。 TPA和TAA的通過,象徵歐巴馬重返亞洲政策受到國會支持,預料將促使TPP談判加速進行。面對TPP可能於今年內完成談判,台灣除了積極盤點現行法規制度與國際規範的落差,並尋求與TPP談判成員國協商之外,加速凝聚國內共識以突破如美國牛雜碎和豬肉進口等爭議性難題,更是台灣順利取得參與TPP第二輪談判門票的關鍵。 在美國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中,1974年貿易法明定的「貿易促進授權」制度,乃是美國國會影響行政部門貿易政策與對外談判的主要機制。雖然《2002年兩黨貿易促進授權法》法案,已於2007年7月1日失效,但是歐巴馬政府在啟動TPP談判時,仍然申請TPA的相關程序,美國貿易代表於2009年12月14日展開談判前90天前,即就加入TPP談判正式通知國會。 由於TPP超越WTO,現有29章內容當中,六成以上屬於境內自由化議題,包括跨境服務、電子商務、競爭、環境、金融、電信、智財權、政府採購、投資、監管調和、透明化、自然人議題、勞工等,都涉及國內規範調整,自然是美國國會關心的重點。特別是民主黨議員擔憂TPP將重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覆轍,使美國流失製造業工作機會,其他如Public Citizen等消費者團體,亦表示過去20年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使美國喪失將近5百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以及導致工資降低等疑慮,都讓國會對於TPA的通過持保留態度。 雖然如此,由於TPP是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的重要基礎,面對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目標設定為10年內,使中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年貿易額,可以突破2.5萬億美元,以及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議加快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宣示在2015年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等,都對美國帶來極大的壓力。正因為如此,歐巴馬告訴國會,「沒有TPP,美國就失去亞洲」,在這種世界領導地位岌岌可危的焦慮氛圍下,終於促使美國國會通過TPA。 過去因為TPA受阻,影響美國在與其他TPP成員談判中的可信度和談判效力,如今TPA通過,勢必將促使TPP談判加速。對美國而言,雖然日本因為面臨國內遊說團體的強大壓力,在稻米、豬肉及其他農產品進口方面相當堅持維持門檻,但是TPP不僅能為安倍政府的經濟增長戰略提供助力,還能制衡中國的崛起,在安全保障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日本資深官員在TPA通過後表示,日方有信心在7月底或8月初結束TPP整體協商,接下來將尋求各國國會的批准,美國國會可望在今年12月底之前進行表決。 綜合來看,面對中國崛起與RCEP成形的時間壓力,TPA的通過將促使美日在處理TPP棘手議題上,具有更大的妥協意願,台灣也將因此面臨同時參與TPP與RCEP的各項挑戰。兼顧RCEP的推動進度,同時研擬參與TPP第二輪談判的策略,應是政府主管當局必須立即妥慎處理的課題。 過去政府雖然積極盤點現行法規制度與國際規範的落差,同時也加強對產業界和學界的說明,但是在行政機關與立法部門、公民團體之間,卻一直缺乏充分及有效的溝通。這次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國會中,能夠以國家經濟與安全戰略目標為主要考量,透過密集的對話協商,進而達成「貿易談判授權與貿易調整援助配套」的妥協方案,此一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台灣對於攸關參與TPP談判的敏感性議題,亟需行政機關與立法部門進行積極對話,才能早日建立共識,獲致合理的解決方案。 以開放骨髓、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與牛油等6項牛雜碎的爭議為例,由於目前牛雜碎進口限制已有違反SPS協定原則的疑慮,加上美國向來又認定台灣片面違反《台美牛肉議定書》的行為,已經損及台美關係及台灣的國際信譽,未來將影響我國加入TPP談判之可能。對於此類爭議,政府主管單位實應勇於作為,妥善調和有關國際規範與國內健康保護措施之間的落差,加強與立法部門和公民團體的溝通,藉著透明資訊的交流與討論,強化各界對遵守國際規範的認知與共識,才能爭取TPP談判成員國對台灣參與談判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