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育種新進程 農改場成功培育新品種越光米「台南16號」

科技育種新進程 農改場成功培育新品種越光米「台南16號」(張佳琪報導)

原產於日本的越光米是頂級食米的代名詞,很受到台灣民眾的喜愛,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穩定栽培的面積。不過,吃過台灣生產的越光米的人一定會覺得,台灣生產的越光米,吃起來就是跟日本越光米不一樣,還是跟不上道地的日本越光米。這是因為台灣和日本的地理環境不同,越光米需要較長的日照時間生長,日本的日照環境剛好就適合它的生長。台灣儘管日照充足且有一、二期作,但是,日照長度對於越光米生長仍然是不夠長。

農委會台南農改場研究人員決定透過品種改良技術,培育適合讓台灣地理環境的越光米品種。農改場研究人員陳榮坤是負責這個新品種培育的人,他要挑戰的是,如何把台灣越光米品種對日照長短的敏感度降低。陳榮坤說:「日本它是五月插殃、十月收成,而我們日照長度最長是六月二十一夏至左右,它們剛好在日照最長時;台灣不一樣,台灣一、二期作遇到的日照都比較短,所以越光品種在台灣遇到台灣的短日照,生長期縮短,產量跟品質就不好」。

作物品種改良,最常使用的基因轉殖技術,陳榮坤並不打算用,決定跟台大合作,改採非基因改造的方式,運用「分子輔助選種技術」來進行新品種越光米的改良。他說,基因轉殖技術儘管很容易,卻不是是個安全性最好的方式,相較之下,「分子輔助選種技術」安全多了,因為它是把水稻本身存在的基因取代掉,不破壞基因的排列,導入的基因會很穩定也最安全。陳榮坤說:「分子輔助育種是它水稻本來就存在的基因,它可能是不同型,等於只是把它取代掉而已,所以,基因的排列都在不會亂跑,用此方式導入以後,基因就會穩定。轉基因的話不是那個基因進去,而是把基因放到一個菌,再把菌放進植物裡面,所以帶入的不只是基因,還包括了細菌所有的基因都轉進去了」。

透過「分子輔助選種技術」,陳榮坤成功培育出最適合台灣種植的越光米新品種「台南16號」,它有越光米的好品質,又更適合台灣氣候條件。陳榮坤說:「我們台農67號特有的基因是台灣才有的基因,我們把它放進越光米裡面去,5%是這個基因,其他則是越光米基因。所以我們就拿到越光的好品質,又把台灣的特有基因抓進來,變成產量跟品質變好,跟日本的品質相當」。

根據他的研究,日本越光米口感輕柔、粒粒分明,台灣目前生產的越光米則是口感比較硬,這是因為生長期短、水稻本身的蛋白質含量偏高。陳榮坤培育的新品種生長期拉長,就能改善米粒太硬的問題,並且有效發揮肥料的效用,讓稻米更好吃。「陳榮坤說:我們把生長期拉長後,就能消化肥料的效用,米的蛋白質含量變少就會變軟,就會有日本輕柔的感覺,且粒粒分明,飯冷了也很有彈性,有點像壽司米」。

這是我國首度採用「分子輔助選種技術」來改良的水稻品種。陳榮坤很驕傲地說,台灣目前沒有任何的動植物品種是用這個方法進行改良。陳榮坤說:「全球來說,這種技術是很普遍的,目前在台灣沒有任何的動植物品種是用這方法做出來,我們這個品種是第一個」。

也因為是非基改的稻米,米食的安全及品質更上層樓,台南農改場非常看好這個新品種的潛力,認為不但可以取代目前種植的台灣越光米品種,還能有助於本土稻米品牌的建立,對農民收益應該會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