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 台灣與共-兩岸合作抗霧霾(三)

大陸國家環保部官員在中央電視台前記者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坦言,大陸河北的鋼鐵廠,由於肩負著數以萬計的民眾就業,即使排污嚴重,卻到了取締不了的地步。然而,真是如此嗎?台灣國內規模最大的鋼鐵廠-中國鋼鐵公司,2、30年前也曾面臨廠區附近居民天天抗議的窘境,但為配合台灣愈趨嚴格的環保法規,且能夠永續經營,中鋼改頭換面,不僅2012年榮獲環保署企業環保獎,集團旗下還成立環保公司,進軍中國大陸,他們不僅提供經驗,也提供技術,因為對這些企業來說,若想持續生存,終究還是得面臨如何落實環保的問題。 ◎中鋼排污 高標自我要求 『(原音)我們有一個叫做「石墨亮片」,是在我們製程裡面、我們煉鐵製程有時候,因為很輕,它是碳,風一吹它會飄,因為很輕,它不只是在我作業場所,它可能還會飄到2公里外的社區,所以老百姓有時候看得到,會抓一把過來說,你自己看一看好了,但我們自己會去辨識啦,是我的我一點都不能夠推拖。那時候我們主管的一個副總啊,他就非常有信心說這是ok的,雖然眼睛看得到,但是沒有問題,他就說這個我可以喝下去,哈哈。』中鋼能源環境事務推動辦公室助理副總張西龍,坐在位於高雄前鎮區的中鋼集團總部大樓,和我們回憶著2、30年前,當時附近居民抗議的情況。儘管現在處之泰然,但當時情況可不是那麼輕鬆。 『(原音)其實裡面是碳啦,那之後我們也覺得這也不是辦法,即便是說我喝下去沒事,可是這樣不能夠滿足我們與鄰為善的目的,因此我們就在非常有限的期限裡面,更徹底的把這些會溢散出來的亮片,因為這飄喔、有陽光你眼睛可以看得到,這個把它全部改善,改善非常非常明顯。(記者問:在幾年之內?)大概4年、5年,我們就把這地方包起來,有些地方就室內化了。』 經過高溫熔煉,一塊塊火紅的鋼胚從輸送帶運送出來,中鋼高雄廠區,一排的藍色廠房搭配著紅白相間的煙囪,展現出工業城景象,也代表著中鋼與台灣產業的緊密連結,它生產的鋼鐵,是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但所排放的汙染與耗用的能源,難免也為環境帶來傷害。 根據中鋼的計算,2013年生產每1噸鋼,得投入782公斤的煤、1500公斤的鐵礦,但也產出了1公斤的硫氧化物、0.9公斤的氮氧化物。至於中鋼PM2.5的年排放量則達1599公噸,占全台灣總排放量為2.26%。 2.26%對於台灣全年PM2.5的占比,是多或少,各界自有評斷,但對照於3、40年前,中鋼在台灣經濟正要起飛時建廠運轉,當時導致的空氣污染,恐怕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張西龍說:『(原音)你知道我們中鋼旁邊,跨個馬路就有住家了,住家天天在看,所以一旦有什麼,眼睛看到是不是不太對勁,他就會透過里長,說這個有問題,抱怨的電話就會來,這部分除了溝通、本質的改進更重要。』 為配合台灣愈趨嚴格的環保法規以及能夠永續經營,中鋼決定改頭換面,除了每年更新污染防治設備和國際接軌,中鋼特地建置連續監測系統,並在廠區外圍以看板跑馬的方式,招告鄰里鄉親不同時刻的各項污染排放值,另外也和環保局連線,隨時自我警惕。張西龍說:『(原音)煙囪排放出來的就會有一些粒狀污染物,那就會有監測你的濃度是多少,這個監測的結果是拉到我們有一個監測中心,我們的環境監測中心,都可以顯示出來,真實地顯示你的濃度是多少,這個還跟環保局連線,環保局看到說標準是多少,你超過標準,他那裡就有記錄,憑這個記錄,他進來就可以跟你罰,所以你一點都沒辦法投機。我們自己也24小時都有監測,如果看起來快接近、或超過標準,這種情形我們就會去提醒操作單位要特別注意,操作上是不是那裡要調整,是不是那裡不太適當,就會去做警告,然後再調整。』 ◎大陸環保概念落後 缺管理成空污元凶 為善盡企業責任,中鋼在20年前成立子公司中宇,中宇是經濟部責成中鋼主導結合其他公民營企業轉投資的環保公司,10年前正式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中宇在大陸落腳後,剛好面臨大陸經濟發展的全盛時期,當時大陸經濟成長率連續4年超過10%,但對於環境保護的概念,卻相當落後。 2004年,大陸中央電視台前記者柴靜走訪山西,當時她訪問了一家煤焦公司,公司負責人如此回答她。 『(穹頂之下影片音源)您沒有土地手續,您敢不敢建?不敢建。您要是沒有這個工商手續,沒有稅務,您敢不敢建?不敢。那為什麼沒有環保手續卻可以呢?環保手續應當是有,慢慢就有了。慢慢就有了?嗯。』 「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也揭露,大陸的空氣污染、霧霾會如此嚴重,主因就是缺乏管理。大陸山西省環保局官員這麼回答柴靜。『(穹頂之下影片音源)它這個貓呢,是地方政府養的貓。它這個貓能不能抓耗子,抓幾隻,是地方政府部門說了算,不是環保部門說了算。』 除了來自於中央、地方部門的管理問題,企業是否願意善盡責任,也是一大關鍵。 中鋼子公司中宇前進大陸後,2013年和大陸排名前3大的武漢鋼鐵結盟,成立「宇科環保」。宇科環保主要承接中鋼開發的「雙效觸媒」技術,這項技術主要用於「脫硝」,可以將工廠排放出的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降低。不過,由於大陸環保單位並沒有強制規定鋼鐵廠得安裝「脫硝」設備,因此這1、2年來,這項新技術在大陸的推廣並不如想像中順利;而武漢鋼鐵廠即便旗下和中宇合資的環保公司擁有這項技術,為節省成本,至今也沒裝設。中宇總經理何燦穎說:『(原音)時機的問題,現在鋼鐵的市場真的很不好,產能過剩,資金都有問題,大陸鋼廠因為沒有賺錢,手頭上沒錢,所以要去做額外這種沒有生產能力設備的,就比較會考慮,能拖就拖,把時間拖久一點。(記者問:武漢鋼廠自己連設備都沒有裝哦?)還沒裝。中鋼董事長也說,你自己都不裝,意思要我們這邊去push他們。』 ◎陸企業配合稽查 寧可停工因應 大陸在2011年啟動「十二五計畫」後,對於環保的要求也漸趨嚴格,但企業如果沒有安裝設備,排污的狀況就難以改善。為配合環保單位稽查,大陸企業寧可選擇部分廠區暫停操作因應。中鋼能源環境事務推動辦公室助理副總張西龍說:『(原音)他(大陸)標準是也在加嚴之中,國家有國家的、地方有地方的標準,可是符合標準的情形,我的觀察是不太理想,有時候我曾經去,他們就說今天這什麼地方暫停啊,暫停操作,因為有人要來查,用這種方式在管理啦,如果沒有人要來查,他就另外一種操作方式。』 經常和大陸地方環保單位交流的金門縣環保局長傅豫東也直指,即使大陸企業配合政策安裝相關污染防治設備,但考量成本也不見得會啟動裝置。傅豫東說:『(原音)問題就是他都不操作。這不就是省錢嗎?中度污染的這種工廠,建造成本環保設施大概占30%,你如果投資10億,有3億是在環保設備,包括空氣污染的、水污染的、廢棄物處理的,你大概花30%,這是硬體設備,可是你每天運轉成本有8%是在運轉這些東西,為什麼?因為需要電,需要人力。我們常聽到大陸中石化,就是類似我們中油公司,那個公司富可敵國耶,它可以買好幾個國家耶,你說他沒有錢嗎,他不可能沒有錢,可是他們長期以來的習慣就是「我做給你看就好」。』 台灣近1、20年致力於環保推動,至今仍還有相當大的精進空間;但大陸民眾的環保意識,卻是近3、4年才抬頭。如今大陸各地,只要興建掩埋場、石化工業或是發電廠等,就會受到周圍民眾以互聯網互相呼應,並舉行大規模抗爭,正重演著台灣過去的進程。 ◎台灣執法經驗 足可供對岸參考 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教授楊之遠這1、2年來針對大陸環境污染問題頻繁和大陸學者交流,他認為,兩岸若能攜手抗空污,台灣的執法經驗足可以提供對岸參考。楊之遠說:『(原音)中國大陸的法令都是原則性的宣誓,他中央跟地方的權責不清,另外一個就是它對於政府為主體的責任,以前都沒有釐清。現在他的環境經營改變了以後呢,這些東西作了調整,他空氣污染的法令也作了改進,水污染也要改,總而言之就是中國大陸過去污染就是他的法令不到位,對於地方政府的權責要求不夠,中央的法令到了地方執行不了。』 中宇總經理何燦穎也指出,大陸目前針對鋼鐵工廠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粉塵規範,但對於有所謂「世紀之毒」的戴奧辛並沒有管制,未來法規勢必也應納入。另外,即使大陸也實施「總量管制」,但只在於省份,這和台灣從廠區就規範的情況看來,有相當大的落差。何燦穎說:『(原音)像是中鋼如果在原有的廠址增加產量,但是有排放污染是不准增加的。增加一個新的設備出來,一定會增加排放,但是要想辦法把舊的減量,靠這些減量去控制這個泡泡(Bubble)是不增加的,台灣都是做這樣的要求,像這些法律訂定的環節上,我們可以提供建議給他們參考。』 楊之遠也認為,兩岸對抗霧霾可以互補,而釐清台灣PM2.5污染物的成分及原因,是兩岸進一步合作解決問題的基本要素。他指出,大陸已經成立一個陣容龐大的霧霾監測團隊,如果兩岸在防治空污的部分能夠落實於條文,未來這些團隊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提供給台灣,甚至包括霧霾的天氣預報。 環保和經濟難免拉扯,只要有工業生產,就一定會有污染,如何走出一條清潔生產的道路,至今仍是全球關注的議題。空氣是雙向道,台灣或許在冬天的時候,深受大陸霧霾之苦,但到了夏天的時候,台灣產生的污染源也有可能飄向中國。4月中旬,台灣雲林、嘉義以及台南等污染較為嚴重的6個縣市,提出禁燒石油焦以及煤的訴求,儘管仍有爭議,但也代表空氣污染的防治沒有盡頭,而企業若想持續生存,終究還是得面臨如何落實環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