簑編棕屐 最道地的台灣雨鞋

▲棕簑木屐快乾耐溼,是因應台灣本土潮溼風土而生的木屐,現因棕簑穿製技術困難,幾已絕跡。(謝明祚攝)

中國時報【楊舒媚╱調查採訪】 台灣最老的柴屐店在台南,最老柴屐店振行鞋行老闆郭宗興秀出他店裡保存的最老台式木屐──棕屐。 郭宗興指,棕屐在台灣又被叫做「基隆屐」,是因為基隆靠海,漁夫以及魚販殺魚沖水都希望防潮、排溼,棕屐因應而生。 邊捏著棕屐,郭宗興邊講,「棕屐的鞋帶是用棕簑編的。」他進一步解釋,「荷蘭人穿木鞋,因木頭有浮力,且吸汗、排溼,可以應付低窪地形,台灣討海人基於同樣的道理運用木頭;加上為避水漬,所以需要高屐;得要快乾,因此想出用耐水、易乾棕簑編鞋帶。」 郭宗興說,簡單講,這就是台灣最早的「雨鞋」,是道道地地,台灣先民為因應本地水土設計出來的「柴屐」。 郭宗興表示,「台灣棕屐最厲害的是,被水潑之後十幾、二十分鐘就乾,而且浸不斷。」他還指,「現代工業製鞋遇上連下十幾天雨後,沒遇水有時穿起來也溼溼的,可是棕屐不會,很乾爽喔!」 只是,郭宗興接著講,「棕屐現在已經沒人在做。」他說店裡這雙約五十幾歲的「鎮店之寶」,是好不容易蒐集來的。過去有台北蘆洲老師傅會編棕簑,「但把棕櫚搓成鞋帶需要功夫,一不小心就刺到手,滿手是傷、會流血的,太難了,連我也不會做,這項技術幾乎已經失傳了。」郭宗興如此訴說著製作棕屐最艱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