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嘉:人才是台灣最大資產

真理大學名人系列講座,於三月底在真理大學大禮拜堂一○一階梯教室,邀請水牛出版社羅文嘉社長就「另一種大學該修的課」進行專題演講。活動由就業輔導組及觀光數位知識學系主辦,人文與資訊學系、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協辦。 在一般人印象中,羅文嘉這個名字無法與他過往輝煌的政治經歷切割,更曾是全國最年經的政務官。羅社長在就讀大學時便已嶄露頭角,在激烈的選戰中當選台大學生會首任會長。所以對他而言,政治這條路是實踐理念的途徑,而他在政壇中所留下的印記,也早已成為台灣政治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頁。然而,政治權力是一時的,文化發展才是長久的。退出政治圈的羅文嘉,現在他的頭銜是出版社社長。在出版業不景氣的當下,基於對文化工作的不捨情感,毅然決然地接下和他同年誕生的水牛出版社。 羅文嘉社長指出:現今大學生的生活似乎跳脫不出課堂和社團活動,相較於二○多年前的大學生,似乎少了ㄧ點激情與理想,它說要勇於自己作選擇,並且鼓勵青年人要多嚐試,學習自我作決定的能力,面對挫折時如何應對,這也是一門學習跟課程,認真思考在現實環境中應持有夢想與理想,並努力來實現它,人生的價值是自己建立的成就感。 羅文嘉所說的經驗談,在它小時後在學校就是非常活躍的份子,從小羅文嘉也表現出性格不拘的個性,因此調皮又被父親懲罰,這種心理創傷導致長大後對權威特別反感,也是它日後投入反對運動的重要因素,它本想讀台灣大學政治系,但父母在觀念中認為讀政治沒好處,在台灣搞政治,只有兩種選擇,不是害人,就是被害,而要它去讀法律系,畢竟未來可當司法官,在當時優異成績的它,毅然而然選了它熱愛的政治系,當然它的父親未此非常不諒解,羅文嘉也一直以未來可轉系的名義,拖到大二下學期父母才接受它讀政治系的現實,也為它在日後政壇上揭開序幕。 早年的羅文嘉可以算是忠黨愛國,曾看到過黨外人士的看版,罵國民黨政府的文宣,它就氣奮的前去理論想法,至大一學期重新換宿舍,跟一些同系的學長住在一起,開始接觸到一些政治理論及對台灣歷史,台灣命運和時政時,而影響了羅文嘉未來。 學運震驚當時的台灣社會,為此它差點被退學,事後它也因此被記二支警告,它說在挫折是可以學習的,在過程中也可使自己成長,所以如何面對挫折是一門學習的課程。 記者問:現階段台灣最大的優勢跟資產為何? 羅文嘉:台灣的基礎建設作的相當的好,包含國家的公路及電信設備都相當的完善,但台灣最大的資產應該是人,人才是台灣最大的資產,台灣的自然資源條件有限,人在各種領域及生存的自然價值,像去年有位大陸青年作家韓寒在博客刊出太平洋的風一文中,敘述在台灣的體驗,他說他覺的台灣人好好喔!台灣人好善良!人才是最美的風景,最大的資產,台灣應善用其善良的價值,又像之前棒球精典賽在日本比賽,日本人對台灣人民為麼這麼好,是因為台灣人的善良及樂於助人,台灣人的善良及好客讓各國人民對台灣產生莫大的好感,所以我們應好好的珍惜這種民族的特性。 記者問:對於客家語言及文化之推行有何看法? 羅文嘉:我一直認為客家的文化除了人才培育外,保存在完整的客家文化,不是在蓋客家文化館的應體設備,而是在客家真正的文化及精神是在聚落裡,是在客家的村落裡,政府應在資源運用上,除了客家的人才培育及聚落的保存如濬道,老房子怎麼去用永續的維修保存以及生態的觀念等等,都是政府應該注意的,對實施十二年國教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孩子們易於學習及樂於學習,如果政策的實施反而更趨複雜化,並使孩子們學習負擔更沉重,就失去了教育改革的目的。 記者問:對於縮小偏遠地區城鄉差距是否有建議? 羅文嘉:畢竟城鄉差距是現階段所反應出社會現象,鄉下及偏遠山區在資源分配上確實是尚嫌不足,鄉下或偏遠地區因求職不易,在家長收入沒那高的時後,反映在孩子身上的就不得而知了!又如單親家庭,外配都是我們應注意的問題,這些家庭的小孩更需要更多的關心,其實政府可以做很多的事,在資源分配上可以更多的運用在這邊,這是無形的部份,在有形的政策執行上,應更落實以免造成有錢沒人材可用,這樣政策也無法真實的執行,所以它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應該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服務,另則應注意鄉下的經濟活動,以達到經濟循環,這樣政府才能真正的讓政策啟動。 記者問:對於核四公投意見為何? 羅文嘉:對於核四最爭議的是否應該公投,最重要的不是核四安不安全,建築結構勞不勞靠,是應注意核廢料何去何從,核電問題也是一樣,政策應朝著帶給人民幸福及安全為重要,如果政策的實施反而更趨複雜化,目前核廢料的處理是個大問題。 記者問:回新屋鄉造福孩童學子並接手出版社成立書店,選擇出版事業方向走? 羅文嘉:我從小就想開間書店,它雖熱愛政治只是喜歡它的政治術科,現接手出版社只是回歸它當時的夢想,有媒體說它在人生旅途上轉個彎,並不違背它當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