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踢轆轤絕技 詹國祥急尋傳人

中國時報【本報訊】 臺灣有不少製陶家族,但能像詹國祥一家兄弟四人都是製陶名師,甚至還成為罕見的腳踢轆轤傳人,相當少見,工作室門聯「不可欺師,不可忘本」,道盡詹國祥為人處事的「厚道」哲學。 出生鶯歌的詹國祥,十多歲時跟著父母到苗栗作酒甕,他說,以前的老師傅要製陶,妻子則要在一旁擔任助手,萬一吵架拌嘴就得暫停工作,因此包括他的父母在內,每對老師傅全都可稱為「模範夫妻」。 其實詹國祥受父母影響甚深,除了技藝,還有為人處事道理。猶記得父母在苗栗工作時,把店內帳目理得一清二楚,全無短少,也因此深受老闆信賴,全家人也獲特准免費住在廠房裡,直到現在,詹國祥製陶時都還使用父母當年使用的工具。 儘管製陶過程相當辛苦,但在父母的洗禮下,詹國祥的哥哥翁國禎、弟弟翁國華、翁國珍,目前全都是相當知名的陶藝大師,詹國祥這套腳踢轆轤的製陶技術,更是受到國內外陶藝界注意。 雖然已成一代宗師,但詹國祥謙稱,他的工夫都是源於父母及其他老師父的無私傳授,因此,他不僅對所有陶藝創作老師父深表敬意,更希望自己也能「技傳有人」。 說到「技傳有人」,到過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的鶯歌陶瓷博物館看過詹國祥示範的民眾,大概都對這項技法不陌生,但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並不容易。藝人彭恰恰踢了二腳轆轤腿部即掛彩;中部某地區陶藝師父,踢了幾腳轆轤後也放棄,直嘆「真的踢不動了」。 二○○八年,有個在臺教授英文的英國人,特別來到鶯歌登門拜師學藝,但踢沒幾次就向他說「bye bye」,讓詹國祥為「傳承」問題憂心不已。 他說,自己的選徒條件並不多,「不可欺師、不可忘本」算是很基本的要求;至於學成條件也很簡單,「只要能踢死一頭牛就能出師」,偏偏到現在就是找不到有緣的徒弟。 詹國祥認為,科技演變是好事,但像古早窯廠煙囪、老師傅技藝等,這些老的、好的傳統文物逐漸消失,即便政府投入資金也難以挽回,也是臺灣陶藝發展最可惜的事。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