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人物/「綠建築」再進化 「善意建築」推手陳光雄

地方中心/台北報導

由於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綠建築」已成為當代國際建築的主要潮流;然而,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結合多種科技與概念、比「綠建築」更進化、更環保的「善意建築」已經開始萌芽,而曾獲國際大獎的台灣建築師陳光雄,除了身為台灣之光以外,也是「善意建築」的重要推手。

熱愛建築、自嘲是「老玩童」的建築師陳光雄,專長綠建築設計、低碳城市規劃及新能源應用。他從2006年起就已投入推廣「綠建築」,至今已在國內外得獎無數;此外,他還曾在奧地利追隨「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漢斯.豪萊(Hans Hollein)學習建築多年,並且成為亞洲合作伙伴。

笑稱建築設計是「老人事業」、而且是「越老越值錢」的陳光雄,由於從很年輕時就有無限遠大的夢想,陳光雄在退伍後,憑著滿腔熱血,以沿路打工的方式遊歷過約30多個國家,除了到印度、埃及丶希臘、羅馬等文明古國巡禮之外,也看過哥德丶文藝復興、巴洛克等東西文化發源地,獨自旅行探索建築歷史長達12年。

除了探索不同的建築文化,「一步一腳印」的旅遊方式也讓陳光雄得以深入了解各地的生活型態;他特別提到,當他在泰國目睹難民營裡的艱辛生活之後,不僅深深地感到震撼,也體悟到「懂得珍惜,活得簡單就是幸福」。

為了把「綠建築」進化成更友善環境的健康建築,多年來靠練氣功保持身心靈健康的陳光雄自許,要以心為本、從個人發起,進而愛城市、愛國家、愛地球,並靠著來自內心源源不絕的能量、創意和實踐力,用生命持續推動地球環保的「善意建築」。

陳光雄解釋,正如同手機、電腦的「進化」、「版本更新」一樣,由「綠建築」進化而來的「善意建築」更環保,而且還結合了科技、農業、醫療、健康等概念。例如,使用有機無毒的建材,並運用植物以協助製造氧氣;同時,藉由自行栽種食物、自給自足而免去了運輸所造成的能源消耗,以及結合醫療連線之類的科技設備來照護家中長者等等。

陳光雄認為,唯有具備了完整的建築知識和豐富的實務經驗,才能設計出真正好的建築,而他之所以開始有「創業」的感覺,完全是為了推廣比「綠建築」更友善環境的「善意建築」。他強調,「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讓每個人都能有舒服、健康的居住環境,並且改變城市現有樣貌。」

對於「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陳光雄投入了無比的熱情與精力,儘管覺得自己很幸福,但身體卻無法負荷,甚至曾三次肝病發作。後來,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華碩電子的技術長吳欽智,「他經常出差,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但每次看到他,發現他的精神都很好,笑得很大聲」,「他還比我略為年長一些,究竟是怎麼辦到的?」陳光雄對吳欽智既羨慕又好奇。

在得知吳欽智已於太極門練氣功多年之後,陳光雄經由吳欽智的介紹前往太極門會館泡茶談心;這時他才發現,那裏的每個人都跟吳欽智一樣笑得很大聲,鼓掌很用力。「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個這樣開心的地方」,陳光雄回憶當時的感想;於是他決定加入太極門神氣家族,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其中開心的一員。

開始修習氣功後,陳光雄透過調整呼吸來增加體內的含氧量,而早晚練功讓他儲備了工作一整天所需的能量,還驚訝的發現自己不僅在開會時不會再昏昏欲睡,還學會了「感恩」、感謝家人,特別是無怨無悔地支持他實現夢想的「牽手」。陳光雄指出,「我以前是自私地追尋自己的夢想,完全不知道家人為了他,必須要有一顆很強壯的心臟」。

入門兩年多來,陳光雄認為,自己體會到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他舉例說,有一次掌門人洪道子告訴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於是,他開始思考自己身為一個建築師今生的使命究竟是什麼?結果,他心底很快就浮現了「推廣綠建築、善意建築,為我們的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的答案。然而,理想與現實間的拔河,考驗著陳光雄的勇氣,而他也因為師父的身教、言教堅定了付諸行動的勇氣,並終於以55歲的年紀開始重新創業。

陳光雄強調,他自己堅信「有善願,天必從之!」雖然他自己知道這條路並不好走,但卻也深相信好心好念會吸引來更多好的緣分,一起為推動地球環保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