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西本願寺敲鐘開園 西門町新地標

萬華西本願寺敲鐘開園 西門町新地標

位於西門町的「萬華406號廣場」,保留臺版「西本願寺」建築群遺蹟,包含「西本願寺」本堂臺基、「輪番所」、「樹心會館」、及「鐘樓」等,台北市工務局經過長期修復,今天(四號)由北市府副市長張金鶚主持敲鐘開園儀式,未來這個「萬華406廣場」會將由文化局活化利用,將可以串連紅樓、西門商圈,將新潮時尚文化,連結古蹟氛圍,成為台北市新地標。(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公園處表示,臺版「西本願寺」建築群,是在1923∼1934年期間陸續興建完成,當時也是臺灣最大的日式佛寺。二次大戰結束後,「西本願寺」曾做為警備總司令部、大陸與中南部移民聚居、「中華理教總會」,記錄了臺北的政治、都市移民與宗教歷史。不過「西本願寺」1975年,曾因遭逢大火燒毀沉寂,後續在都市違章建築中隱沒,直到2005年,北市府拆除違建、並且簡易綠化。不過由於建築群時間久遠、建物破損不堪,北市府先將樹心會館、鐘樓指定為市定古蹟,並將輪番所、西本願寺本堂臺座、御廟所臺基等指定為歷史建築物,由公園處依照古建築群原有的風貌特色,進行活化規劃及修復作業,包含當時總督兒玉源太郎特別賜「樹心佛地」匾額而命名的「樹心會館」,因為前屋架及木構件門窗都已經燒毀,工務局以柳杉木、檜木等原木修復,樹心會館的窗戶

採西式「上下式拉窗」,又稱「比重錘窗」,窗框內隱藏著比重錘,藉由比重錘的重量,使窗戶上下開啟時,不用固定即可停留在任何位置,非常特別。另外原本為佛寺輪值人員宿舍的「輪番所」,屬於道地的日式建築;位於造景假山上的「鐘樓」,修復後將是臺灣唯一可見,可以自由登樓體驗傳統建築及廣場景觀的鐘樓,未來將可以結合廣場。舉辦各式新年敲鐘祈福活動;「西本願寺」本堂主體已經燒毀,將修復本堂臺基作為展演活動的舞臺;「參道」原本是以石板鋪設而成,部分石板已經損毀或佚失,特別以相似石材回舖。

北市公園處表示,後續萬華406廣場的古蹟歷史建物,會由文化局進行活化利用,將可以延伸、擴大西門流行文化圈,與極具文化歷史的「西本願寺」古建築群結合,成為西門町鬧區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