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推三生加值島 幫台灣經濟轉骨

中國時報【仇佩芬、劉宗志╱台北報導】 前副總統蕭萬長昨天在「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發表專題演說,針對台灣經濟發展前景,主張台灣做為海島型開放經濟,必須增加和提升台灣經濟價值,重新定位台灣為「亞太加值服務中心」,打造生活品質、生態環境、生產同步加值的「三生加值島」。 蕭萬長指出,未來兩年是為台灣經濟開路的關鍵,因為美國與歐盟勢必要為化解全球經濟危機做出關鍵改變;包括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議(TPP)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區域經濟整合,正展開關鍵談判;攸關大陸經濟轉型的「十二五規劃」也將進入成敗關鍵階段,台灣必須評估內外情勢的快速變化及影響,推動台灣轉骨工程。 不過,台灣也面臨不少挑戰。蕭萬長認為,台灣經濟成長模式過於依賴資通訊產業代工出口,自由化、創新力及人才都嫌不足,能源與水資源缺乏也制約經濟成長。他同時指出,社經發展失衡導致內部凝聚力不夠,意識形態對立影響國內政局及兩岸關係穩定,都是台灣發展的挑戰。 蕭萬長主張,台灣是海島型開放經濟,要增加及提升台灣經濟的價值,須從國際角色、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及個人和企業發展四個層次,重新定位台灣為「加值島」;在國際地位上,台灣應充分利用與日、美、東協國家的長期經貿關係,及兩岸經貿上不可取代的優勢,作為亞太地區共享整合成果的「亞太加值服務中心」。 此外,台灣也應調整偏重出口與成長的迷思,調整總體到個人發展目標,將台灣打造為生產、生活及生態同步加值的「三生加值島」,以及產業「創新加值島」,和人民的「幸福加值島」。 他更提出開啟朝野對話、推動法制與人才等開放、儘速完成ECFA後續談判及其他FTA協商、三個月內建立台日合作平台、三個月內訂立中長期產業發展計畫、半年內訂立人才發展策略,以及以半年為期,提出大學教育轉型計畫等七大主張,籲政府加速推動台灣「轉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