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俗療法》放血 拔罐 排毒 適用於久病有瘀
先用針具刺破皮膚放血,然後使用拔罐手法加速血液流出,民間有人認為可以排掉身體裡面的廢物或毒物,俗稱為打洞拔罐。對此,台灣中醫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根據衛生署規定,針刺放血後進行拔罐屬於侵入性行為,也就是醫療行為,通常用於「久病有瘀」的患者,這種療法只有中醫師能執行。 翁醫師指出,民間可以從事拔罐、刮痧、理筋等非侵入性行為,但如果是進行放血、拔罐等侵入性行為的話,會有法律上的問題,也是不被允許的行為,而且也可能會造成感染等問題,民眾不可不慎重以對,畢竟這種行為屬中醫執業範圍,民俗療法不可為,否則將觸法! 翁瑞文說,放血的目的在於把瘀血排出體外,以便加速血液循環、促使氣血流暢,讓人體更新及產生新血,而後續加上拔罐的目的,是為了透過拔罐所產生的負壓作用,加速血液排出人體之外,以便縮短療程,像這種放血配合拔罐的做法總計約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先放血後拔罐,第二種就是先拔罐後放血,第三種就是先拔罐、其次放血、最後再拔罐,這三種做法都屬於醫療行為,必須由中醫師診斷、評估後才可以選擇執行的方式,不過,現在使用這些療法的中醫師相對比較少。 不過,翁瑞文醫師強調,放血、拔罐是在正常情形下所執行的醫療行為,因為體內有瘀血,所以放出來的血才會呈偏黑的瘀血,一般來說,針刺放血配合拔罐適用於「久病有瘀」的人身上,包括一些慢性病患者、容易手麻或腳麻的人、腰扭傷或腳扭傷的人、下半身常麻痺或血液循環差的人。 門診中就碰過下半身常有麻痺情況的患者前來求診,經過診斷、評估後,要求患者穿著短褲,然後採取趴著姿勢,接著使用消毒過的三棱針進行針刺放血,可點刺委中穴、瘀血點(靜脈浮起處),之後讓瘀血緩緩流出,如果血流不出或太緩慢時,可配合拔罐加速血流速度,等結束後處理好傷口,抹上碘酒即可,但患者在半天內不可以洗澡,以免影響到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