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開罰 史上最高罰款…20萬而已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標榜台灣在地生產的包裝米「山水佳長米」,竟然「一粒台灣米都沒有」。經農糧署抽檢比對DNA,證實非台灣米,昨緊急開罰20萬元。但學者痛批罰太輕,直說這根本可說是台灣米界的「??達人」翻版! 糧商泉順食品公司生產的包裝米以價格低廉的越南米,百分百混充台灣米販售,農糧署發言人陳建斌表示,「山水佳長米」違規情節重大,已針對業者開出「史上最高罰款」20萬元,並要求1個月內限期改善,否則撤銷糧商執照。其他進口外國米的糧商,即刻起也將加強抽驗,若違規,同樣從嚴開罰。 陳建斌說,農糧署每季都會抽檢250至300件市售包裝米,檢驗「標示」及「品質」是否符合規範,過去平均不合格率約1成。同時比對DNA圖譜,若品種與標示不符,依《糧食管理法》可開罰4至20萬元。 根據農糧署抽檢紀錄,泉順食品過去3年違規紀錄共18件,已有品種標示不實、品質規格不符等前科紀錄,但都在1個月內完成限期改善,農糧署並無開罰紀錄。 「這不是食品安全衛生問題,而是誠信詐欺的問題」,陳建斌說,國內1年進口米配額約14萬7200噸,前5大進口國依序是美國、越南、澳洲、泰國及印度。 「進口米都賣到哪裡去了?」台大農經系教授、消基會秘書長雷立芬說,政府放任不肖業者打擊本土農業,農委會不該再消極,要全面清查,將黑心業者以詐欺、偽造文書移送法辦,重拾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的信心。 雷立芬說,農糧署應該「一件一罰」,至少罰個5、6000萬元,回饋消費者、補償農民損失。如果政府連食的問題都把關不好,「民眾還能有什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