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珍退而不休 投身新移民教育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其實我本來想去考校長,這些年任教下來,發現新移民姊妹更迫切需要幫助。」苗栗文苑國小、大明社區大學外配識字班教師郭素珍為了幫助新移民姐妹早日脫離弱勢環境,將多年的行動研究逐步活化教學設計,輔導新移民適應家庭生活,結合社區教學支持系統,獲得101年度社教公益獎個人獎項。 ▲苗栗文苑國小外配識字班教師郭素珍,退休後輔導新移民家庭適應生活,結合教學社區支持系統幫助新移民,獲頒「社教公益獎」。 (圖文/姜林佑) 教育部27日舉辦101年度社教公益獎頒獎典禮,今年共有147個推薦案件,團體67件、個人80件,邀請15位專家、學者等代表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定出24個團體及26位個人獲獎。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致詞呼籲有更多關心社會發展的民眾,投入社教公益,關懷弱勢、照顧幼兒、給予老人溫暖與愛。 新移民上課 丈夫門口監視 在偶然的機會下,郭素珍民國88年起在苗栗社區大學擔任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班導師,任教期間,只見這些新移民姊妹外表沉默害羞、辛苦往返於家庭與教室間。郭素珍說,這些剛來台的新移民姐妹普遍適應不良,語言溝通是最大障礙,識字班變成她們學習的主要地點。 「刻板印象對她們造成無形的傷害。」郭素珍說,部分新移民的配偶常在教室外等她們下課,但並非接送,而是「監視」她們有無到班上課。她舉例,曾有位婆婆來看媳婦上課卻找不到人,發現原來媳婦利用下課時間跑去逛夜市,回去後被婆婆臭罵。詢問後才知道,那位新移民姊妹被家裡禁足,來台幾乎沒出過家門,才會利用下課時間去透透氣。 郭素珍曾到那位新移民姐妹中拜訪,希望婆婆繼續讓媳婦來上課,婆婆卻回應她:「我們花了40幾萬把她買來,當然就是要她好好照顧家裡。」聽完郭素珍相當難過,一個人的價值竟是以「錢」來衡量,讓她決定改變教學方式,讓更多有新移民姐妹的家庭知道,她們來上課是有用且充滿著學習熱情。 郭素珍從民國97年開始推動活化課程,配合新移民姐妹的文化風情,將各國的節日安排其中,讓她們大展廚藝、推廣家鄉文化。此外,她還結合廚師丙級證照、居家衛生保健以及老人幼兒照護融入課程,用「獎勵」的方式,頒發獎狀或禮物。郭素珍笑說,有些婆婆看到媳婦上台領獎,笑得合不攏嘴,老一輩總認為,能拿到獎狀就是榮譽。 「新移民姐妹在適應期,老師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郭素珍說,如同小一新生學國語,一定要有人指導,否則只會越來越糟,她感謝社區內公益團體的協助,每年定期舉辦識字班演講比賽,增加她們的信心;有幾位新移民姐妹拿到廚師丙級證照後,幫助家人調整飲食,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上。 五塊厝讀冊館 農民的知識庫 雲林縣五塊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永修,原本從事電機工程,10年前帶著家人回到鄉下務農,發現當地農民書讀得不多,缺乏有機農業、精緻農業等相關知識,只能看天吃飯。他利用當地學校的閒置教室辦了一間「讀冊館」,讓農民吸收新知,獲頒社教公益獎的個人獎。 靠著一份無私奉獻的精神,認不得幾個字的71歲老農蔡振明,被吳永修感動,捐出相當於一年耕作稻米所得12萬元,協助社區成立「讀冊館」。吳永修說,12萬的經費通通拿做讀冊館的內部裝修,書籍部分則透過勸募;讀冊館不只是讀書的地方,更是鄉親交流、傳遞新知的場所,農政單位時常舉辦講習,教農民新的耕作方法。 ▲雲林縣五塊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永修(右)回家鄉務農,成立具傳承意義的「讀冊館」,感動70歲蔡振明(左)捐出一萬斤稻米約12萬元,「用稻換冊」的行動感動人心。(圖文/姜林佑) 兒福聯盟捍衛孩童人權 獲得團體獎項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成立16年來累積幫助超過3千名聽損兒走入有聲世界,希望在未來20年內,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損兒。「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不斷的關注兒童人權的維護與倡議,這幾年關心城鄉差距的擴大,為了要讓所有孩子都能有公平的開始,藉由各項資源的提供,以關懷偏鄉學童的成長,同樣獲得團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