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全:賈伯斯三螢一雲的最後一塊拼圖

蘋果iTV以手持裝置作為與電視連結的絕佳橋樑。市場都在引頸期盼,iTV將如何與賈伯斯開啟的行動通訊時代結合,進而產生什麼樣的化學效應?

智慧電視,一直是個令人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在二○一一到二○一二年的CES展當中,智慧電視都是展場一大焦點,目前市場上冠以智慧電視之名行銷的產品也比比皆是,但如果拿智慧電視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歷程相比,現今各大品牌推出的SMART TV真的夠聰明嗎?智慧電視始終還停留在霧裡看花的階段。

要揭開智慧電視的神秘面紗,首先得從Apple找尋答案。事實上,蘋果有意進軍電視產業並不是什麼新聞,但到目前為止,僅推出Apple TV機上盒,且依舊無法主宰客廳。Apple TV是一件較少人認識的產品,一直到創辦人賈伯斯辭世、傳記正式發表,市場才大致認識「蘋果電視」的設計雛形。

網路電視的發展瓶頸

近幾年全球電視產業的發展相當單調,主要的方向是電視數位化、網路化以及眼球革命。電視數位化的特點,主要在於減少訊號傳輸過程中所產生的雜訊,讓電視影像更接近真實、更清晰;同樣地,近幾年推出的電視產品都著重在硬體技術的演進,如LCD TV、PDP TV、LED TV、3D TV等產品,主要訴求大尺寸、薄型化、高畫質等特色。但眼球革命進行至今,其實已經停滯不前,發展空間受限,似乎逐漸走向PC產業的老路。

以國內的狀況為例,國內的IPTV服務是由業者提供私有網路來傳遞電視節目,如中華電信MOD隨選視訊,是以網路串流的方式透過機上盒呈現在電視上,必須與頻道提供者一一洽談版權,影音內容是由電信業者提供。

智慧與非智慧的分野

在網路電視之後,繼之而起的是智慧電視,SMART TV被視為是改變產業生態的最終挑戰。二○一○年以來Google TV、Apple TV陸續推出後,各家大廠的新產品大打體感、聲控等人機互動技術,但叫好不叫座,智慧電視的熱潮並未就此延燒,智慧與非智慧電視的界線依舊模糊。

在發展之初,智慧型手機曾經被定義為類似PDA的商用手機,從功能性手機過渡到智慧型手機,進化的時間其實相當漫長,一直到加入開放式作業系統、軟體商店成型,產品定位才終於完整。

蘋果拆解智慧電視之謎

商品架構大致成型之後,其實iTV仍有許多謎團待解。例如賈伯斯所說最簡單的使用者介面,到底是Siri聲控或體感技術;電視產品先天上的障礙在於換機周期拉得很長,iTV是否能夠順利爭取電信商的配合,仍是未知數。

近期市場傳言蘋果正找上各大頻道、娛樂公司洽談版權,iTV能否提供夠多樣的數位內容也是變數。另外相較於蘋果iOS約六十萬個、Android Market約五十萬個應用程式,TV的應用程式又將會如何發展?iTV跨裝置的連結,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應,等待產品正式發表之後,市場應有定論。

周邊載具商機可期

台廠的強項一向在硬體,智慧電視的商機一旦引爆,最先被聯想到的受惠股是TV組裝及相關零組件,尤以砸重金入股夏普的鴻海最具代表性。此外,iTV是蘋果實現「三螢一雲」的最後一塊拼圖,對傳統電視的周邊「載具」,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例如iCloud架構下,傳統的硬碟儲存架構已不合時宜,DVD或藍光播放器裝置恐直接被省略。

從周邊「載具」的角度思考,預期USB 3.0架構的行動影音儲存裝置可能正式取代光碟片,將因iTV問世而大幅受惠。現有的USB 2.0裝置十年來出貨量已達百億,而USB 3.0具有5GB/S的頻寬與即時轉換影像訊號的功能,可優化電視與手持裝置、電腦的連結性。

另一個重要周邊載具則是機上盒。國內智慧電視機上盒出貨較多的業者是明泰與正文。目前國內的網通廠多半各自支援不同的傳輸技術,其中明泰在今年CES展當中,曾經展示過透過行動裝置,將影音檔案或進行中的視訊,藉由機上盒投射至電視的技術;目前明泰的Digital Home營收占比約兩成,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智慧電視機上盒。

寬頻網路的升級,一直是網通產業的發展主軸,同時目前的無線網路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論是點對點傳輸或大量發散資訊都不是太困難,配合行動裝置、雲端環境的普及,國際大廠多年來營造的「數位家庭」美夢,或有機會在iTV正式推出、Smart TV蓬勃發展下得償夙願,修成正果。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671期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的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