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中國的國際戰略 美國與中國對峙只為貿易關係而起﹖

美中貿易戰延燒至今已不再是一場單純的貿易戰,已經上升到全球戰略等級。(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庫)

當美中貿易戰爆發,一開始許多人均忙著計算雙方會損失多少;

但現在,陷入貿易問題思考的眾人驚覺,這不是一場單純的貿易戰,

而是必須以全球戰略觀點重新省思觀察的勢力爭奪戰。

自2018年3月起中美貿易衝突端上檯面,最初全球許多觀察家與中國方面曾有部分誤判,認為川普「商人性格」可用籌碼收買,直到發現川普不斷加碼,才驚覺並非僅關貿易,而是美國全球防堵中國的國際戰略之一環,對貿易戰的判讀,也必須提高到全球戰略的層級。

兩強相爭歷史局面再起

人類歷史自17世紀以來就進入兩強相爭賽局階段,最經典的是19世紀的「大賽局」,英國在全球範圍大包圍俄羅斯,一般認為冷戰是大賽局的延續,而美國大包圍中國,則是冷戰後的下一個大包圍賽局階段,原本早就要進行,受到911事件後美國「聯中制恐」而延後了對中國的大包圍,賓拉登伏法之後,又因為烏克蘭衝突再度蹉跎,如今總算重新回到軌道。

世人對中美貿易戰孰勝孰負極度關心,各大媒體忙著計算雙方會損失多少,但是,冷戰時代,美國為了挫敗蘇聯,光是「星戰計劃」就耗費近千億美元,與蘇聯進行太空競賽也耗費約250億美元,與此相比,作為美國防堵中國的戰略措施,貿易戰即使有所損失,對美國來說都仍是划算,美國也不可能因此退縮。

雖然如此,川普上台後,等到2018年3月才發動中美貿易戰,自然是挑選最佳的時機,不論各家計算美國經濟體將損失多少,此時發動貿易戰,不妨大膽地說,是對美國影響最有限,而對中國影響最大。

中國產品可替代性較高,對美影響低

一般談論到中美貿易戰,最先提出的數據都是雙方互相進出口總額,以及比較雙方雙邊貿易額相對於GDP的比值,中國對美貿易約占25%,美國對中貿易則僅為1%;更進階一點的,則區分各不同進出口產品項目討論,更為精準,但仍然不能完全呈現雙方貿易籌碼全貌。

以手機而言,一支iPhone 7自中國出貨到美國出貨價約240美元,其中扣除美、日、韓等國的零組件與服務,中國真正得到的營收僅有區區約8.5美元,許多說法認為,若貿易戰使中國手機出貨減少一支,中國只損失8.5美元,美國損失更多,所以美國較無籌碼。這種計算方式誇大了貿易戰對美國的損害。

240美元成本的手機售價649美元,成本僅占售價37%,即使以240美元為基準加徵3成關稅,所增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售價也不過提升11.1%,並不會使手機完全滯銷;另一方面,美國額外徵收到的關稅將是中國得到總營收的8.5倍之多,等於中國在為美國政府作嫁,手機廠即使只逼迫將一小部份貿易戰關稅轉嫁給中國廠商承擔,中國廠商都將面臨嚴重虧損。

以玩具而言,許多在美國沃爾瑪銷售的玩具,中國出貨單價僅1美元,在沃爾瑪貨架上賣40美元,即使1美元遭課3成關稅而成為1.3美元,全數反映在售價上,對沃爾瑪與終端消費者來說,影響微乎其微,但是1美元與1.3美元的成本差異,則足以使沃爾瑪改向其他原本成本可能比中國高一兩成的國家採購。

中國長期以來以出口導向為圭臬,以累積外匯為財富,認為進口就是「錢被賺走」,在國家政策上,盡可能減少進口,大體上最好只進口非得進口不可的品項,能源、礦產、糧食、無法自產的關鍵零組件等等,而盡可能做些消費品出口,認為這樣是中國賺到關鍵物資,美國人買「無用消費品」奉送美鈔給中國。長期下來,中國進口大宗都是無可替代的品項。

中國對大豆課報復性關稅,大豆還是非進口不可,結果只是中國向巴西進口,巴西卻跟美國取貨,平白賺了轉手錢,對美國沒有真正的打擊。當美國禁售中興晶片,中興反而會因此垮台。中國出口美國的項目重要性則遠遠不如美國出口中國的項目,以玩具來說,若是貿易戰讓玩具貴了1美元,家長少買一個玩具,小孩還是有玩不完的舊玩具,而且家長可能會拿同一筆錢,改買一款iP ad上的數位繪本給小孩,嘉惠美國的數位內容開發商。

由於中國產品與服務占成本結構低,對終端售價影響有限,而產業較為低階,產業所在環節與產品本身的可替代性較高,使得籌碼不成籌碼。另一方面,美國經濟表現強勁,失業率降至18年新低,卡車司機等基本勞工已經開始嚴重短缺,此時若因貿易戰稍稍冷卻經濟,也未嘗不是好事,這是川普之所以有恃無恐的基本原因。

中國經濟結構關鍵問題浮現,美國趁機出手

美國選在這個時機對中國出手,一方面本身體質可承受,一方面也是挑在中國本身經濟結構問題明顯浮現的關鍵時刻。

中國經濟有「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亂」的循環,2008年,中國經濟又已經到了需要結構調整的關頭,卻發生全球金融風暴,為了緩和風暴衝擊,原本應該導正經濟流的緊縮控制措施喊停,反過來進行大幅寬鬆,估計可能增發了4成人民幣發行量,雖然看似有驚無險地度過全球金融風暴,實際上卻是成了全球金融風暴的緩衝墊,原本就已經在「亂」時期的經濟體質進一步急速惡化。

大幅寬鬆造成熱錢四處亂竄,產生中國2008到2011年經濟有如「紅太陽」的錯覺,但實際上是瀕死的「紅巨星」,生產力核心已經完全停擺,無數熱錢湧進數不清的虛假交易項目,出現中國錢銳不可當的假象,中資在全球大肆併購,買進難以估價資產以及容易作帳的項目、炒作價值波動性大的商品,中國數種概念新創企業百花齊放,以大量補貼又因炒作營收規模不惜大幅虧損,這些亂象都遭懷疑與中國有龐大資金外逃需求有關。

中國相關單位早就警覺,對資金匯出管制越來越嚴格,2016年祭出一系列措施:打擊前往澳門公費旅遊防堵澳門洗錢、要求銀行500萬美元以上交易需事先報告、禁止中國客戶在香港刷銀聯卡購買部分種類保險以防堵鉅資保險漏洞,中國央行上海總部要求加強調查外省市資金流入上海自貿區情況,以防虛假大額境外投資自上海自貿區流出。

在此同時,國內則累積驚人債務,地方債務估計高達40兆元人民幣,最終可能都會成為壞帳,2017年底中國居民家庭負債收入比達到112%,已經逼近美國2008年金融風暴前的127%。在寬鬆低利之下,P2P金融以高利息龐氏騙局手法吸收民間資金,中國自2018年6月30日開始全面監管,3個月內宣告崩潰,無數投資者陷入困境。

只要是以人民幣為單位的負債,中國大不了加印人民幣解決,真正的要害在於外匯與匯率,若是外匯匱乏導致嚴重輸入性通貨膨脹,繼續增發本身貨幣只會成為下一個委內瑞拉。

美妨礙出口換匯,降低中國影響力

中國外匯存底在2014年反轉往下,如今在3兆美元左右,一般認為中國需要3兆美元外匯存底來維持正常貿易運作,中國為了保住外匯,如今已經祭出極為嚴格的外匯管制,不僅針對企業的大額金流,許多中國人民都發覺要領出美元越來越困難。嚴格的外匯管制固然能緩和資金外逃的速度,但是外資一看進得去出不來,投資勢必縮手,得到外匯的方式就剩下出口,而川普的貿易戰正是計劃妨礙中國出口換匯。

世人關心中美貿易戰到底會持續到何時,美國又會施壓到何種程度?冷戰並非真正的戰爭,如今貿易作為大包圍中國的一環,也非真正要置於死地,只要達到壓制中國、降低中國威脅性的戰略目標即可。當出口受制,為盡可能保存外匯,中國接下來在國際上的活動能力勢必大為減少,一帶一路停擺,對台的統戰工作與外交戰也必須節制,中國對國際的影響力將大不如前。

大賽局的結束,是在日俄戰爭使俄國淪為二流國家,冷戰則結束於蘇聯瓦解。從過往經驗來看,美國會持續大包圍中國,直到中國衰弱到有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威脅比中國更大為止,目前下一個可能的候選人是俄羅斯,但俄羅斯當前的總體經濟實力估計約為中國的十三分之一,中國要萎縮到不如俄羅斯,若非人民幣暴貶快速崩潰,恐怕是難以擺脫美國全面防堵的陰影了。

更多信傳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