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章、李宗盛音樂搖籃之都 屢出奇葩
中國時報【執筆:江慧真】 每回朋友聚會必唱「呼搭啦」(《流浪到淡水》歌詞)的主持人李偉文,和陳明章追憶起兒時北投,不免靦腆的說,「那年代北投是高消費場合,你是耳濡目染,但我小時候卻不敢走進去,因為那裡是『風景文化區』……」陳明章聽了哈哈大笑三聲,「你還沒『長大』就對了?也是啦,少年仔不宜啦。」 每個人都有故鄉,有的在遙遠他方,有的在心底深處,對陳明章而言,這個又遠又近的地方,全是北投。從小和鄰居李宗盛玩,兩人一起聽那卡西、唱西洋歌,「他家是送開瓦斯的,常常十六公斤瓦斯桶一扛就扛上五樓,體力比我還厲害,我家開銀樓,我比較好命。」長大後兩人曾組過木吉他合唱團,分道揚鑣後音樂成就各自斐然,全在北投音樂搖籃之都醞釀。 陳明章說,放棄西洋音樂後的他,走上台灣音樂尋根之路,之後連調弦都完全不一樣了,他把兩支月琴變成月琴吉他、兩支三弦琴變成三弦吉他、兩支琵琶變成南管吉他,連布農族的八部合聲都變成了海洋吉他,直讓老外驚豔不已,「我完全脫離西方音樂的平均律、準確,講求的是氣動、力道、不平均律。」 他定義台灣是「樂句民族」:音樂會跟著句子走,只要管呼吸,不用管拍子,講一句唱一句,如同南北管的野台戲,樂師跟著主唱在伴奏,有時三拍五拍,有時十三拍,每句拍數不同,但最終自會重複循環,這就是「樂句」。陳明章為侯孝賢《戲夢人生》電影配樂,一九九三年拿下比利時法蘭德斯最佳配樂獎,就是以「樂句」旋律完成。 陳明章找尋台灣音樂,頓悟出一個「極致自由」的哲學之道:土地產生了音樂後,唱歌就自然地跟著呼吸,唯有最厲害的人,才能忘記拍子的存在,你走路和呼吸會想打拍子嗎?「人類回歸到最後就是自由,而只有自由到極點,才能夠產生叛逆、產出創新,才能和師父教的有所不同,進而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