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公民運動促加速政改

旺報【記者羅印冲╱台北報導】 伴隨社會逐漸開放,中國大陸各地群體性事件頻生,滋養公民社會發展的環境土壤。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蘇振華昨發表論文指出,經過多年發展,大陸公民運動的訴求將直接指向政治體制改革;北京唯有加速政改進程,將公民運動納入常規性政治的軌道中,才能真正消解公民運動對政治體系的潛在影響。 網上圍觀變現場圍觀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昨舉行「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與評估」學術研討會,邀請多位兩岸學者與會對談,並針對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網際網路與公民運動、社會運動與社會組織,以及災難管理與家庭教會發展等議題交換意見,出席者約200人。 蘇振華昨發表〈互聯網公民運動的發生機制與演變邏輯〉論文,從網路的興起,探討公民運動的演變與官方維穩的困境。他觀察,大陸公民運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從反應性抗爭轉變為主動性抗爭、從網上圍觀走向現場圍觀、從政治企業家主導到去中心化、從利益維權轉化為政治抗爭等演變趨勢,使得政府的維權工作變得困難重重。 蘇振華指出,官方維穩並沒有控制住公民運動的發展,2002年以網路為紐帶的公民運動興起,政府針對性地採取封鎖網站、刪除留言或約詢活躍份子等措施,不僅沒有讓公民運動消失,反而讓發生頻率不斷增加,影響更為擴大。 儘管如此,他並不認為中國目前具備發生類似「天安門事件」等大型政治抗爭運動的可能性,原因包括大陸經濟發展已明顯改善民眾生活、社會中間組織發展不夠充分、官方維穩政策和手段靈活、官僚制度穩定以及不少知識分子被吸納成體制受益者等。 但蘇振華強調,上述因素都無法消解公民運動的發展,經過多年發展,公民運動的訴求將直接指向政治體制改革;也就是說,在政治體制做出重大改革之前,具有強烈政治訴求性質的公民運動就不會真正停止下來。 民間組織仍缺話語權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郁建興和華東師大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周俊聯名發表論文表示,大陸制度與現實社會並不全然相符,只看制度面,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似乎受到極大局限,但若從「參與式治理」角度看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會更接近現實。 有學者將發生汶川地震的2008年視為大陸公民社會元年,民間力量相對活躍,但背後其實仍有政府在主導社會團體的運作;相較之下,政治還是很強勢,大陸民間組織仍缺乏話語權,無法自主地發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