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減緩失智症 成大研究露曙光

中國時報【洪榮志╱台南報導】 失智症是人類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之一,卻一直苦無有效對策。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蔡坤哲團隊與中研院分子生物所院士沈哲鯤合作,歷經兩年研究,成功發現過去用於治療癌症的雷帕黴素,可預防及減緩仍無藥可醫的額顳葉退化症;目前已通過老鼠實驗,正準備進行人體臨床實驗。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九月十一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研究團隊對將新療法分向台灣與美國申請專利智慧財產權。 成大臨床所助理教授蔡坤哲指出,失智症患者需要長期醫療照護,也造成龐大社會成本負擔。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去年全球直接或間接醫療與照護支出高達六千億美元,金額相當於世界第十八大經濟體。如能開發有效治療藥物,極具商機。 蔡坤哲分析,額顳葉退化症會造成腦額葉與顳葉萎縮、失憶、言語喪失、神經動作障礙,甚至併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主因是不正常蛋白質堆積在額顳葉所致。目前醫界多使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緩解症狀,但並無療效。 蔡坤哲團隊研究發現,一種影響神經細胞活性的蛋白質TDP-43一旦新陳代謝異常,就會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團隊透過基因工程,將TDP-43的基因大量表現於實驗鼠前腦,讓實驗鼠出現額顳葉退化症,再利用水迷宮、運動轉輪來測試實驗鼠的認知與運動能力。 該團隊再以雷帕黴素治療有額顳葉退化症的實驗鼠,發現早期投藥可維持學習記憶功能,更可減緩運動功能的喪失,並減少實驗鼠腦部神經細胞死亡。晚期投藥也可明顯改善原本應喪失的運動功能,證實雷帕黴素治療對額顳葉退化症具預防及治療效果。 蔡坤哲說,雷帕黴素是一種免疫抑制藥物,過去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與器官移植產生的排斥反應;近期被發現可用於治療癌症、亨丁頓舞蹈症、阿茲海默症等。 雷帕黴素治療的機轉是活化細胞自噬作用,對發病老鼠給予雷帕黴素,可減少過度表現TDP-43蛋白質與其不正常堆積,進而改善此病變誘發的神經細胞凋亡,維持實驗鼠的學習記憶功能,減緩運動功能喪失。 該團隊還以亞胺精、卡馬西平、他莫昔芬等自噬活化劑進行實驗,也發現對治療額顳葉退化症有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