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最後包子窯 包商竟把煙囪拆了
中國時報【葉德正、陳俊雄╱新北市報導】 位於鶯歌光明、國慶街口的協興窯是鶯歌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建設公司包商卻在十日上午,以有倒塌疑慮為由拆除煙囪,引發居民反彈。地方人士說,市府預計下周到場會勘,研擬如何保存古窯,建商急拆動機可疑。 鶯歌窯業鼎盛時期,窯場煙囪多達三百多根,燒窯排放的黑煙造成鶯歌滿地落塵,當時有「好天落坱,下雨落糕」的俗語,南來北往火車旅客只要看到煙囪,就知道鶯歌快到了。 隨著電氣燒窯技術進步,傳統古窯逐漸沒落,只剩下文化路的蛇窯、合興窯、中興窯、烘爐窯,尖山埔路的仁和窯,與光明、國慶街口的協興窯。 鸚哥石文化夢想協會理事長鄭演郁說,協興窯是鶯歌僅存的包子窯,有近百年歷史,足代表台灣早期窯業特色,燒到近黑色又彎曲的老煙囪,是在地鶯歌人的共同記憶。 鄭演郁說,協興窯不久前產權轉移給建設公司,在地文史工作者擔心協興窯因此被拆,上月才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市府官員討論古窯保存,文化局也將在下周到鶯歌勘查古窯場,建商無預警拆窯,「真的很心痛」。 建設公司承包商解釋,昨天上午他們進場清除雜物,因工人發現煙囪傾斜,擔心倒塌傷人,才動手拆掉煙囪;但新旺集瓷董事長許順杰表示,協興窯彎曲煙囪歷經九二一等大小地震仍屹立不搖,包商說法他不以為然。 文化局表示,他們已要求建設公司不能繼續破壞下方窯體,未來會以容積獎勵或轉移誘因,推動古窯保存工作。 昨日國慶街煙囪遭拆後,目前僅存東鶯里平交道兩側的合興窯、文化路芭樂埔蛇窯、中正二路萬善堂附近舊窯場,加上重慶街的隧道窯,當年數百根大小不等煙囪的鶯歌,如今剩不到十根。包子窯、登窯等傳統柴燒窯製造大量黑煙,加上「同行相忌」,鶯歌當地柴燒窯一旦生火,往往就立刻遭人檢舉違反《空氣汙染防制法》之虞,近年來鶯歌柴燒窯已少有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