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師領航 引導孩子閱讀「趣」
2011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專家:教師領航 引導孩子閱讀「趣」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不同的書籍對不同人都會帶來不同影響,閱讀因每個人的價值觀、步調、興趣可做調整。」在英國深耕閱讀30多年的閱讀專家泰瑞莎•克瑞明(Teresa Cremin)認為,每個人有適合的閱讀方式和需求,也擁有選擇閱讀的權利,不一定要照單全收,如此一來,孩子才能輕鬆愉快地徜徉閱讀世界。 快樂閱讀 把選擇權還孩子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1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前英國讀寫能力協會主席、英國開放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泰瑞莎•克瑞明,向眾多國中小老師分享如何打造快樂閱讀的新國度。泰瑞莎•克瑞明表示,老師推動閱讀,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閱讀選擇的權利;當孩子確實不喜歡某本書,要告訴孩子他有放棄的權利,而放棄並不丟臉,如此才不會對閱讀產生排斥感。 克瑞明在英國推動閱讀時發現一個潛在困境,多數老師過於仰賴兒時閱讀經驗,普遍推薦學生自己兒時讀過的書籍;但隨著時代更迭、年齡漸長,這些書籍的資訊和道理可能無法因應學生的現況需求。 ▲《天下雜誌》30日舉辦第五屆「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邀請英國讀寫能力協會前主席泰瑞莎‧克瑞明與會,探討「快樂閱讀」的重要性。她指出快樂閱讀與孩童理解力有正向關係,而教師更是帶領孩子深入快樂閱讀的關鍵力量。(圖文/黃士航) 克瑞明曾要求老師推薦各類型的圖書作者,發現不少老師對作者認識不足。她認為:「如果沒有深層的知識,如何向孩子推廣閱讀的益處?」於是以協助老師閱讀更多文學作品來解決。 克瑞明推動閱讀計畫,要求老師們要各帶一本童書和成人書籍,老師須彼此分享近來的閱讀感想,也要到學校與學生討論;其中有老師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推動閱讀應為兒童為中心,不必要分享老師的閱讀經驗。對此她說明:「要讓孩子愛上閱讀,老師也要以身作則表現出閱讀的熱忱,才能以兒童的角度,思考孩子閱讀的需求。」 為了鼓勵老師走進孩子的閱讀世界,克瑞明曾教導老師製作閱讀河流,把一天24小時閱讀過的文本、廣告標語、文字訊息透過剪貼整理出來,有老師驚訝發現,班上有學生能讀懂波蘭文、也有孩子會閱讀資訊類雜誌。此外,有老師提出「孤島文本」的概念,讓孩子思考萬一來到孤島,必須攜帶哪些書籍相伴,填充心靈的飢渴,幫助老師深入瞭解孩子對閱讀的需求和渴望。 連結生活 讓彼此更加親近 克瑞明也認為,閱讀不能只專注在文本內容,更可與生活情境連結,添加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教師推動閱讀,也可拍攝記錄與家人的閱讀情境,大方向孩子分享,讓他們認識老師的閱讀世界,也鼓勵孩子記錄自己的閱讀情境。 關於閱讀與生活情境的連結,克瑞明舉出一個深刻動人的案例:曾有一名老師讀到一本繪本《Jenny Angel》,描寫Jenny陪伴哥哥從生病走向死亡的過程,她將這本書借回班上親自讀給某位學生聽,這位學生聽完愛不釋手,也將書借回家轉述給母親聽;一段時間後,學生成功改寫書本結局,畫了一本《Jenny Angel 2》,延續故事情節,讓逝世哥哥復活,改為兄弟兩永遠快樂遊戲的結局。後來,克瑞明才得知,原來這名孩子的母親罹患重症,幸好最後成功治癒,藉此見證了閱讀帶來的正向力量。 「要以讀者的角度來推動閱讀,而非用老師的角度來教學。」克瑞明認為,閱讀是件簡單愉悅的事,只要透過對的方式、挑選合適的書籍,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閱讀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