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屆瀨戶內藝術祭】林舜龍造種子船 喚醒遷徙記憶

【第2屆瀨戶內藝術祭】林舜龍造種子船 喚醒遷徙記憶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瀨戶內海位於日本本州島、四國島和九州島之間,自古就是重要交通動脈。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從2010年首度舉辦,之後每3年舉行一次,2013年是第2屆藝術祭,自3月20日開展。赴日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包括策展人、藝術團隊林舜龍、鍾喬等藝術家,以及志工、原住民師傅一行達28人,參展藝術家10日在台北寶藏巖分享,在日本與當地村民互動、結合歷史、文化、環境的創作理念。 第1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只在夏天開展,在7個島嶼舉辦,湧進了90多萬名遊客,促進在地觀光。第2屆藝術祭將時間拉長,變成春、夏、秋3季,期間有108天。今年擴大在12個島舉行,最大島是小豆島,還有豐島、直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等島嶼。藝術祭由福武集團總裁福武總一郎贊助,北川富朗擔任總監、總策展人。作品有臨時性、永久性、活動型表演藝術,共有2百多件綜合性作品,有24個國家,210組團隊,包括荒木經惟、安藤忠雄等各國藝術家作品。藝術祭連結民間、公部門,將藝術跟產業結合,是非常大規模的藝術祭。 藝術取自土地與海洋 土地跟海是人類最大的資源之一,藝術祭由此出發談海的「復權」。台灣藝術家林舜龍說,小時候充滿夢想,長大卻越來越沒有希望,人老了以後,因為看不到希望而失去笑容,就像豐島居民平均年齡7、80歲,假如他們現在沒有幸福感,後代到了這個年齡也不會有。藝術祭希望讓老人有笑容,讓瀨戶內海更有希望,這是策展人北川富朗的策展理念,也就是藝術跟環境、人的關係產生連結,跟當地居民產生實質互動,當藝術節結束後,關係仍能發酵。 林舜龍特別製作《跨越國境.海》藝術計劃,以海漂植物「棋盤腳」為發想,在瀨戶內海的豐島甲山聚落海灘,運用台東88水災之後留下的漂流木, 建造一個棋盤腳種子造型船。林舜龍強調這次作品以自然為中心,用全身直接感受生活,用身體力行、執行,協力作品的完成。 林舜龍說,蘭嶼達悟人稱棋盤腳為魔鬼樹,因為不能造舟。棋盤腳的種子跟人類遷移史一樣,種子的漂流路徑從南太平洋隨著洋流,經過印尼、菲律賓、台灣、沖繩、到日本落地生根。台灣是人類遷徙路徑的重要位置之一,隨海漂流的「棋盤腳」很有象徵性。 2013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參展台灣藝術家林舜龍,以88風災時被沖刷至海岸線上的漂流木為素材,完成了一件模擬海漂植物「棋盤腳」種子造型的裝置藝術。(圖/黃裕順 文/楊子磊) ▲藝術家林舜龍的《跨越國境.海》不僅結合了深刻的人文思索與美學表現,更因為積極地與當地的居民進行文化交流,而使作品能夠與島上居民的生命產生實質的連結。(圖文/楊子磊) 船內飆戲 拉近人的距離 林舜龍表示,《跨越國境.海》藝術計劃不只跨越國境,更跨越心靈藩籬,人與人的來往可以很簡單,不同國籍、族群交流不只靠語言,還有肢體、態度。海不是國境的隔離,是人跟人連結的介面,這次共同思考的作品,加上劇場展演,透過跟村民連結,跟社區結合,讓公共藝術延展,作品展現張力。 豐島的種子船也結合差事劇團的劇場表演,劇團更跳島演出,在日本豐島、小豆島、大島與女木島等地,以藝術力量連結彼此。差事劇團藝術總監鍾喬提到,棋盤腳種子是海漂植物,有其內在生命,如果沒有內在生命,就難以長成樹、開出花,變成種子在海洋上漂流。不同的藝術家、劇場在種子船建築內展演,豐富了內在生命,並且延伸跨島到村落表演,與在地居民深刻互動。 ▲在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種子船內部,差事劇團上演了富有傳統台灣文化色彩的戲劇,使作品在靜態陳列之外還能夠以多元的方式與觀者互動,也達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圖/黃裕順 文/楊子磊) 島嶼傷痛不能忘 鍾喬表示,豐島過去20年,曾有5、60噸高污染化學廢料儲存置放,居民透過律師、社會運動,經過12年努力才促使政府移轉廢料。大島是漢生病患的島嶼,高峰期有2千多人,1970年代時,才發現漢生病並不會傳染,但直到1996年,才透過律師參與國際法庭,日本政府終於面對、承認漢生病不會傳染,這些病患被誤解、囚禁,長達半個世紀才解除隔離。 鍾喬說,豐島與大島的過往歷史,都涵蓋在策展人北川富朗藝術祭的思考裡,而不是將這些事情磨除、遺忘,重新置入新的觀光發展文化。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經驗可與台灣寶藏巖相互參照,台灣從1980年代開始,對現代化有所想像,開始剷除違建,抹除城市污點,寶藏巖違建被擋下來,成為藝術村,這裡有社會底層的記憶。過去,寶藏巖曾有眾多老兵遷徙至此,這些歷史記憶不被認真討論面對,瀨戶內藝術祭經驗值得台灣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