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勢力為甚麼不能等一下?

林義雄先生因為民進黨目前只開放13個選區,使第三勢力的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預計提名的20個席次無法取得「泛綠唯一代表」的參選身分,出言批判他曾經領導過的黨,隨即引來民進黨內部人士的回應和反擊,網路上也逐漸形成一股批判林義雄的聲浪,這對民進黨和具備「台灣精神標竿」高度的林義雄來說,都是傷害,也不是愛惜兩者的社會人士所樂見。 民進黨是否沒有足夠的誠意禮讓第三勢力?恐怕不是當前的階段所可以妄加論斷。 情勢之所以演變成這個局面,無疑的,是因為第三勢力認為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打算各推10人參選,他們所擇定的選區,民進黨都應該不要提名,讓給他們去選。當這個目的遲遲未見實現時,按耐不住的焦急轉化為不滿,因此形成公開的批判。 問題是,這個局面的形成卻反映了歷史的弔詭。要不是單一選區兩票制,第三勢力怎會落得要參選還需要民進黨不提名的境地?如果不健忘的話,在實施單一選區之前,民進黨已能透過合理提名、聯合配票、集體作戰的方式,讓它的立委席次極大化。強推立委減半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結果,不但直接利益了國民黨,造成民進黨長期在國會無法過半的後果,也埋下今天第三勢力無法只單純考慮自己的因素出而競選的遠因。 政治主張可以非常理想化,但要成為政策卻必須考量現實的可行性。選舉政見亦然,若要論及參選乃至當選,就必須考量政治實力與選民真正的支持度。選舉是非常世俗化的事務,不是在研究室和咖啡廳的高談闊論就可以成事。選區經營和選民關係,若沒有經過腳踏實地的努力、與選民搏感情,光靠形象是無法打動人心的。 民進黨有今天這個局面,好歹內部也歷經了數十年的摸索、磨合,從雞兔同籠的論戰、溫和路線和激進路線的競爭、街頭路線和議會路線的相互競合,內部一路打打談談,才整合出一個受大家接受和尊重的遊戲規則,不管這個遊戲規則對某些派系來說利或不利,大家願意在這個基礎上各自拿出實力拚搏,反映出當時各派系勢力的權力結構圖像。民進黨在這種內部鬥爭下,曲曲折折地前進成長,愈戰愈勇。 去年柯P取得在野勢力單挑國民黨的參選資格,憑的是民調的實力,就實情來說,民進黨不是禮讓,而是輸得口服心服的退讓。這是民進黨打選戰的勝選思維,它的確相當程度反映了民進黨的現實主義。 然而民進黨畢竟有其理想性格,就算離開部分人理想中的「泱泱大黨」還有一段距離,但客觀地說,蔡英文主席所領導的民進黨已經把姿態放得很低,表達了願意盡量滿足各方面期待的態度。指標性人物除了在台北市大安區參選的范雲、台中市第三選區的洪慈庸二人,對上吳育昇的新北市淡水區馮光遠、對上林郁芳的台北市中正萬華區林昶佐以及在北市港湖區和新北中和區擺盪的黃國昌,都相當有特質和爆發潛力,民進黨其實可以在做過民調之後再考慮一下。 如果「建立一個有別於民進黨,完全新結構、新氣象的政黨」確實是第三勢力的最高目標,那應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而不是企圖速成。「守成不易,創業維艱」,決定是一句歷久彌新的話。第三勢力才創建多久?手中可以和人談判的籌碼其實不多,如果第三勢力和民進黨不能坐下來好好溝通、協商,形成雙方合意、彼此都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那最後就只能訴諸競爭選民的認同了。 第三勢力不要忘了,它們創建新政黨是從零開始,而不是像新黨從國民黨脫離出來、親民黨從國民黨脫離出來,有為數不少的實力戰將跟著領導者出走。隨著局勢發展,新黨和親民黨的勢力逐漸式微,當初從國民黨出走的新黨和親民黨政客,還因時勢轉移,勢力消弱,考量各自的政治空間逐漸萎縮,為了延續政治生命,只好一個個又回歸國民黨旗下。 第三勢力才剛草創就因理念做法不同而分道揚鑣,還沒歷經選舉和政治衝突的現實考驗,就公開喊話、叫陣、逼宮、強索,想迫使民進黨讓步,這哪是以禮相待?這是藉輿論力量逼人就範了。民進黨有責任避免這種局面再惡化,第三勢力也應節制,否則受損的將是台灣社會。 2016年總統勝選最堅實的保證,其實就是在戰略上讓泛綠在國會過半,但它的前提是泛綠共推一個最有勝選希望的候選人。若是第三勢力推出無法勝選的人選,即使民進黨20席全讓,結果就不止是第三勢力落選,而是保送國民黨,這樣只會增加泛綠支持者在選戰期間的焦慮和挫折。 政黨政治的發展,本非短期可以為功,新政黨要從銳氣創黨期進入基礎穩固階段,需要時間才能水到渠成,第三勢力裡面,不乏素有研究的專家和法政見解獨到的學者,應該知道這是急不得的事。此刻擴大泛綠內部矛盾,咄咄逼人,實在讓人疑惑:第三勢力為甚麼不能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