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客家飯篼賽 創新美味客家菜

【吳詩禹 彭晉祿 台北】 為了推廣客家美食文化,客委會透過飯篼,網羅客家特色料理,15日舉行2012客家飯篼比賽,有來自全台各地,40組的參賽隊伍參加決賽,參賽者不僅要烹調出,具有客家味的便當,還要結合養生健康與精緻概念,讓大家吃到,有別傳統的客家料理。 鍋子裡看似普通的蘿蔔絲煎蛋,是參賽者選用美濃的白玉蘿蔔絲,再和著蔥花煎蛋,還有社區媽媽,用自製的瓠乾來炒培根,還有人將月桃葉,鋪在便當底部再盛飯,這樣蒸過的飯菜,就會充滿月桃葉的香味,參加客家飯篼比賽的參賽者,各個展現創意巧思,要讓大家吃到,充滿客家味的便當。 社區組參賽者 何姿儀:「最主要是看到裡面,有一個綠色的東西,那是用我們的月桃葉,我們經過川燙之後再把它鋪底,那你這個便當是需要蒸的,所以你蒸出來的時候,月桃葉的味道就出來了。」 社區組參賽者 朱淑芳:「美濃的產品我覺得非常棒,因為它是來自荖濃溪的水,因為荖濃溪的水它是無汙染的,是從大山下面排出來的。」 社區組參賽者 梁李森妹:「就是說客家人以前,都是這樣的飯,以前人都吃糙米飯,以前人最健康,都沒有什麼汙染就這樣吃。」 利用短短90分鐘,每組參賽者分工合作,完成50個色香味俱全的便當,吸引現場民眾排隊試吃,也打破一般人,對客家料理重油重鹹的印象。 試吃民眾:「就是客家小炒有魷魚的那種,感覺會比較鹹比較油,然後今天吃的比較不會。」 客委會主委 黃玉振:「便當不僅要能吃飽,其實便當最重要的意義,有我們媽媽的味道,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吃便當,它不僅是我們媽媽的手藝,有媽媽的愛心,有媽媽對我們的期待。」 客委會以飯篼為活動主題,經過初選之後,共有40組隊伍,入選客家飯篼比賽的最後決賽,評審表示,便當菜色中一定要有一道,是客家四炆四炒出來的料理,客家元素越豐富,越是勝出的關鍵。 評審 邱寶郎:「我們台灣這麼大,其實花東地區它的風又不一樣,它種植出來的東西,又會比較甜、比較好吃,來做便當其實有加分。」 這場客家飯篼比賽,不僅要展現客家料理特色,還要參賽者改良傳統料理方式,以養生 健康 精緻的概念,並使用在地食材,創造出屬於客家的,現代飯飲食文化,由於最近各地都在舉辦,客家便當相關活動,客委會表示,看準客家料裡的特色與市場,未來將會與便利商店業者合作,希望在明年就能讓得獎的客家便當,在超商販售,讓消費者能在客家飯篼中,品嚐到媽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