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隻烏龜消失無蹤 大陸炒龜熱 延燒新竹公園

中國時報【羅浚濱╱竹市報導】 民國70年代全台瘋大家樂,未簽中六合彩的賭迷,把烏龜當做代罪羔羊,「摃龜」一詞流行至今。近幾個月來,大陸「炒龜熱」使台灣原生種烏龜行情看俏,不少農民經口耳相傳獵捕烏龜賺外快,甚至連新竹公園麗水放養的400多隻烏龜,也多「消失」無蹤。 台灣本土龜有列為1級保育的金龜、2級保育柴棺龜和食蛇龜及未列保育類的斑龜,台灣人不吃龜,大陸則把烏龜當做中藥材,廣東和香港更把龜板熬成龜苓膏,製成養顏美容的食補聖品,藥用和食用消費市場龐大。 「除巴西龜,食蛇龜、柴棺龜及斑龜會有人收去賣到大陸!」在新竹頭前溪捕撈水產物的姜姓農民說,烏龜4年前1斤賣4、500元,今年7月從1200元開始飆漲到9月要2000元已成「龜金」。 市府城市行銷處副處長洪明仕說,10年前在麗水放養411隻烏龜,大部分是巴西龜,原生斑龜有80多隻,最近好像剩不到幾隻,懷疑有可能被偷走。 市警局偵查佐羅佳榜家旁2分地的池塘,約有20隻柴棺龜和班龜,7月有盤商透過其舅開價1隻1300元,他得知是賣到大陸殺來吃,絕不賣,其舅並說關西新力里的烏龜都被抓光了! 關西鎮田野工作協會生態組長劉創盛,在牛欄河和東山里濕地觀察5年的柴棺龜和斑龜族群,8月間突然全部不見,他指不少農民得知烏龜能賣錢,用捕籠器在溪流田野誘捕,長此下去恐將「生態浩劫!」 「這是大陸炒龜熱,在台灣引起的熱潮!」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說,近幾個月來走私保育類烏龜猖獗,8月在高雄港貨櫃查到2626隻,9月屏東東港也查獲2439隻,柴棺龜和食蛇龜各占一半,未見野生斑龜主要是在屏東等地有養殖場,容易魚目混珠合法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