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慾,不是罪

前不久有一則報導:一名十六歲的少女,你情我願地跟男友發生了性關係,孰料母親發現後,氣得要去告女兒的男友,結果把女兒給嚇壞了……。


或許,這則新聞跟其他辛辣的事件比起來,只能算是社會百態,但不知怎麼總有一股讓人背脊發涼的力量,隱隱地從新聞的字裡行間竄出。一個身體成熟的少女,與自己所愛的男孩發生性關係,如果做好了該有的防護措施,都該是一件好事,怎麼到了現實中,倒成了一種罪過?

有趣的是,類似的情節前不久在電影《遲來的守護者》中出現過。故事裡,女主角菲洛米娜因為跟心愛的男孩子發生關係而懷孕,而被家人丟入修道院。她跟其他未婚懷孕的少女一樣,被修女們因貪圖性愛而視為罪人。不過,那些長期壓抑內心慾望的修女們,硬把人類的歡愉視為罪過,人格被狠狠地扭曲,到最後造成他人的人倫悲劇還不自知。



《遲來的守護者》改編自五十年前發生在愛爾蘭的真實故事,當時不論中外,性慾都是禁忌。然而前述的新聞,卻凸顯出了這種保守的思想,依然在2014年的台灣社會,形成一股強烈的暗流。我們表面上故作開放,自以為跟上現代的思想風潮,事實上,許多人卻依然鎖在舊時代的保守思維中。今天,成人可以笑談著性,卻無法坦然面對,性這件事情認真攤開來,人們依然不敢正眼注視。

入圍柏林影展的影片《性愛成癮的女人》在台上映的宣傳時,不論海報或預告都受到保守民眾的投訴,指其傷風敗俗。我們不能否認,這部片從片名、文宣到影片本身,都讓人「驚嚇」,這種驚訝,來自於他斗膽大喇喇地討論性慾。「性慾」傷風敗俗?這部電影的故事,圍繞著一個對性成癮的女人,藉由這個性愛成癮的女人故事,導演其實置入了歷史、宗教、數學、藝術等學術層面的討論。如果我們見到「性慾」就被吸引或是受驚,其實只顯露了自己對於性那種既愛又怕的矛盾。

人渴望性,又恐懼性,更令人害怕的,是女人的性。追求性愛歡愉的女子,不論古今,都會被人視為邪魔女巫。想想,世界上每一種語言,似乎都存在著「蕩婦」的同義詞,去羞辱對性愛坦然的女人。《遲來的守護者》中的女孩們會被當成罪人,是社會有懼於女子的性慾所產生的反制;而《性愛成癮的女人》這部電影令人驚嚇的,恐怕不是「性愛成癮」,而是在「女人」。



擁有性慾的女人,讓社會害怕;少女的性慾,就更不必說了。德國電影《潮溼地帶》講的是關於一名未成年少女對性愛的開放思想,電影一開頭就有字卡說明,當初原著小說出版時,有讀者投書告誡「這本書不宜被閱讀,也不宜拍成電影」。說穿了,他們根本不希望它存在。女人應該溫柔嫻淑,少女更應該純真無暇,性太過強烈、自由,無法符合某些人對「女性」的想像。而如果女人的性慾,只能存在於A片裡,這世界不扭曲嗎?

性的自主,代表了自我對身體與思想的完全掌控。當某一些人的性慾被當成禁忌,表示這世界存在於某種壓迫。如果女人的性慾讓人如此害怕,表示這世界對於女人依然存在著某種迷思,要女人只能成為某一種樣子。然而性不是罪,女人追求性的歡愉,也不是墮落。想想,如果新聞裡那位憤怒的母親,願意坦然去面對孩子(或是自己)身體裡的性慾,去了解女孩是否真的喜愛那男孩,或是男孩是否珍惜那女孩,還有他們面對性行為該做哪些防護措施,是不是比事後驚恐地報警抓人,弄得親子關係緊張來得更為實際?

現在,要討論性,一點都不難,然而,要面對性,卻絕對沒有嘴巴上說的那麼簡單。性,是一個人最難面對的內在,人要坦承面對了性,才是真正面對了自己。愛與慾,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們不學著去面對,反而稱之為罪、拼命遮掩,恐怕《遲來的守護者》裡,那些修女所犯下的錯誤,只會不斷重演,再多的原諒,也無法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