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俱備再Action!

最近我的文章中,時常提到國片的主題,從製作、行銷、以及市場分析等,綜觀今年開春的國片市場,又是精彩十分,在票房的表現上也超越的西片,由國片拿下春節市場的冠軍票房。由於國片熱潮,瘋國片的現象也反映在投資市場上,許多企業主都摩拳擦掌,希望能投資國片拍攝,創造票房奇蹟。

綜觀幾部賣座國片,單以台灣市場的表現,從【海角七號】、【雞排英雄】、【陣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逆光飛翔】等,都是成本不高的電影,但卻意外的在票房上收穫豐盛,創造了低投資高收益的奇蹟;這樣的例子,也讓整個市場上出現許多小規模的電影不斷開拍。當然這樣的電影產出,有好有壞,不過對於投資人來說,在我最近的製作經驗上,卻形成一種投機式的心態,令我憂心。

一部電影的格局與呈現的結果,絕對與事前的規劃與製作預算的投入有絕對的正相關。以好萊塢的電影來說,從一開始概念的發想、劇本的創作、市場需求的元素置入、演員的選擇及合適的專業工作人員挑選等,都涉及到投入的時間與資金是否充裕,每部影片在開拍前有它的預期與格局;但在台灣,因為以小資本成就票房奇蹟的例子不少,導致有很多投資人以這樣的期待投入市場,偏頗了影片本身理性的市場分析基礎。

所以往往大家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一部部電影首映時,尤以熱門檔期的電影為甚,部部高喊票房破億的雄心壯志。當然,有所期待及創造奇蹟的雄心壯志是值得嘉許的,但如果內心真的存在著這樣的期待,來評估所投資電影的票房,那就反映出不專業與投機的性格,抱持著這種心態,就無法將電影經營成一種產業,只能成為短線的操作。

一部影片的成功,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這些配合會來自於事前的準備。大家常常聽到一些電影人為了自己的創作與理想,在尚未準備妥當前〈尤其是拍攝資金〉就投入電影的拍攝,而籌資不順利,就開始到處借錢或抵押自己的資產來應急,當然,這股衝勁呈現了電影創作者的天真,可是在欠缺東風下硬幹,並非每個人都能安然過關完成作品。創作者以抵押資產或賣房子來投入自己的理想,在感性上,的確是會令大部分的人感動或佩服他們有著執著的決心,但理性上,這樣的作法確有失周全並顯示出風險極高的衝動性格。

電影雖然是創作的產品,但它會成為一種產業那就表示它必須具備產業的特性:獲利的潛力!一個經營良好的電影公司,有來自市場的分析能力與專業的人員投入企劃與籌備,並做好風險控管,這樣才能將每次的市場與規模估算出來,並能永續經營,為觀眾帶來更多元化的作品,這才能將市場導向健康之路。此外,對於每每聽到創作人借款負債或變買房產打悲情牌的方式來為電影宣傳,我認為並不可取;若有這樣的決心成就自己的夢想,那麼所做的決定不管好壞都是自己的選擇,也應該是自己評估過可以承擔的風險,當這樣的事常掛在口中或拿來宣傳,只能反映出欠缺考量並有沽名釣譽之嫌!希望台灣未來的電影能盡快產業化,這才是觀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