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式處女情結

紐約時報前兩天登了一篇稱讚台灣在同性戀議題上大幅領先其他亞洲國家的文章。

讀完了我也很自傲,但是一看到國內關於九把刀的報導還在延續,我忍不住想,要是紐時知道台灣不過為了一個知名小說家與不是女友的女性上賓館可以吵成這樣的話,不知會下什麼樣的標題。

這個社會是瘋了嗎?我想頗為貼切。但是我出生成長在台灣, 所以我比較了解台灣社會有時候會突然展現出來一種集體式的受害者情結。從柯震東的呼麻到九把刀的偷吃,兩個嚴格說起來完全是個人的私下生活上的行為不檢點,但是台灣很多人都覺得上當與被騙了,然後群起攻之,比他們二位真正傷害到的親人還感到受傷。為什麼一個這麼先進的國家,在這兩件事上會有這麼超乎常態的不理性反應呢?

我想真的探討起來可能可以寫成專書。但是很籠統而言我認為和台灣社會在心智發展上,沒有跟上它在表面上多方面的進步。就像是一個外表上事業有成,見過大風大浪的成熟中年人,骨子裏還在處女崇拜。被騙不是也有點活該嗎?

如果對多元化社會有一定的了解,就知道賣什麼不等於是什麼。形象是塑造出來的。因為台灣社會大部份的人對形象清新有一種莫名的執著,所以許多想成名的人發現,要紅,要有市場,走這條路子可能是最快的。

但是當大家發現一個代言人反毒後來吸大麻, 一個高唱純情的人結果其實很好色之後,只知道漫天叫罵,卻不知道靜下來想一想,把演員,小說家當成是品行或道德守護者是不是搞錯對象?

這兩位如果在西方社會,前者不會被找來當代言反毒,後者那部純情電影大概只不過會小賣收場。請問,反毒一個這麼重要的公共議題,找一個形象清新的年輕小伙子代言有什麼說服力?只要在網上查一查,過去數十年來被公認最具說服力的反毒廣告,基本上是告訴你事實,像是用蛋黃(比喻腦)在油(比喻毒品)中炸,不過幾秒中就說明一切。而真正用到名人的情形多半是舉出他們因吸毒品而結束短暫的一生的實例,或是他們戒毒成功後的現身說法。

而九把刀的那部純情片,在先進的社會也只會有小部份的觀眾群,因為小時候的愛是「蠢蠢」的愛,先進國家的年輕人已經了解到,要是沒住在一起過,那麼最好不要談結婚。

在一個成熟社會中,形象清新不代表一定不會受到毒品誘惑,純情的人也可能非常好色。因為有些人為了維持形象可能用毒品發洩,也有些人也可能因為過於純情而滿腦精蟲。

我不是說公眾人物言行不一不該受到檢驗,但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不是只有一道處女膜,破了之後就永不能翻身。那樣的國家也有,但是不叫先進國家。

在一個成熟社會中,柯震東如果真的從此不碰大麻會是最好的反毒代言人,誠實告白自己很色的九把刀則是打破純情迷思的好教材。

我同意同性戀該不該合法結婚是火紅議題,但是那是因為一個社會中兩性關係已經非常平等,所以可以把同性歸納於兩性關係的範疇。台灣人雖然對於同志們有一定的寬容,但是不要忘了,台灣還有全世界最落後的通姦罪,那又是一道不能跨越的處女膜。

我不知道這種集體式的處女情結從哪來,但是我很確定的是,在真正成熟與先進的社會,處女可是一點也沒市場。